奇葩论文大分类
说实话,我刚看到关于那篇吹捧导师“崇高性”和师娘“优美性”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的报道时,我的内心波澜不惊。
这是因为我看过的奇葩论文有点多,多到可以给它们分门别类了。
没想到全网的吃瓜群众很热情,不仅把该篇论文下载下来仔细阅读(估计他们在阅读自己本专业论文的时候都未必有这么认真),还挖出了这篇论文的作者徐中民的其它文章和公众号。
我是万万没想到吃瓜群众的热情,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错过了一个热点。徐中民是生态学领域的学者,而生态学是个相对来说关注度很低的学科。按说生态学是很难出圈的,也很难引发全民吐槽。
这次他的事情闹得这么大,居然也没有吃瓜群众在网上放地图炮说整个生态学学科就是这么水。这可不代表吃瓜群众足够冷静理智,而是说明生态学实在太糊了,糊到出了这个级别的丑闻都不出圈。
尽管没让生态学跟着躺枪,但徐中民还是让其导师和发论文的期刊受到了影响。刊发这篇论文的学术期刊《冰川冻土》已经将该文撤稿,而徐中民的导师程国栋,正是该期刊的主编,他也在这桩丑闻发生后进行了辩解和道歉:
“我201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期刊的关心很少。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我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
混过学术圈的人都知道,混到博士生导师的徐中民,已经算是学术圈里的人生赢家,可以接项目带博士,博士们私下可能还叫他老板。而像程国栋这样院士级别的,可就是他这个学术细分领域(在这里是冻土环境领域)国内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物了。
这样的人可能早就忙于各种俗务,要说事前没有审查他做主编的《冰川冻土》的文章,倒也有可能。可那篇文章是他学生徐中良发的,他说“事先一无所知”,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我还是看了徐中良这几篇论文,这才发现,吃瓜群众的热情并不令人意外,这几篇论文实在是奇葩到圈外人士都看不下去了。哪怕让我对国内的奇葩期刊论文分类,这篇论文也很难归类。
我把国内期刊上经常出现的奇葩论文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 私相授受类
2. 交叉拉胯类
3. 民科民哲类
私相授受类
学术圈也是圈子,圈子里人情往来很常见。
尤其是一些特别细分的冷门领域,就比如说冻土工程领域,离普通人特别远,实际应用不多,研究者本来就少,很有可能互相都认识,圈子特别小。
圈子里能发的期刊也不多,高原环境领域可能比较合适的也就是《冰川冻土》。知网上统计的徐中民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献有62篇,其中28篇发在《冰川冻土》上。
而《冰川冻土》的主编正是他的导师程国栋。
其实这也好理解,毕竟圈子很小,做这方面研究的很多人都是程国栋的学生,期刊也就那么几个,《冰川冻土》算是领域内的重要期刊,徐中民大部分研究发在上面问题不大。
但是像《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这种和该领域关系不大、还带有公然吹捧导师内容的文章,是怎么发到《冰川冻土》上的呢?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冰川冻土》专职副主编沈永平说:
“有一些话,让他修改,他也没修改,后来我们尊重作者的思路,因为它这个体系要完整,所有好多也就没有删掉,这个也是我们编辑部的责任。”
这位沈副主编应该是知道徐中良是主编的学生,所以尽管他要求徐中良修改,但徐中良有些没修改,他还是没办法强硬的。程国栋可能真不知道徐中良写了这种文章,但沈副主编却必须考虑这其中的人情关系,那也就只能给文章开绿灯了。倒霉的沈副主编目前已经被暂停职务了,一口大锅天上来,但他自己确实也有责任。
徐中良不少文章,包括发在《冰川冻土》上的一些论文,其实是有水平的,在这个领域也是专家。他正常的论文发在专业期刊上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哪怕他导师是主编也可以理解,只不过这次的实在是太奇葩了而已。
有些私相授受的,比徐中民的事情还难看。
比如最近爆出的另一件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数十篇。
这《银行家》可是学术期刊,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
可王松奇早在2006年,儿子才十岁的时候就在上面刊发其文章。这一举动持续了十多年,一直持续到2018年,可以说是伴随他儿子成长了。
《银行家》反应很快,在网上爆出这些论文之后,就开始大规模撤稿,连王青石长大成人后写的文章都撤了,这是对王青石的水平有多不自信呐?
相比之下徐中民真的清白多了,毕竟主编是他的导师,只是像他父亲一样,还不是他亲爹,而且徐中民的研究不少还挺正经挺有料的,不会被撤稿。王青石就不一样了,他的事情上只能体现“父爱如山”四个字。
不过,爱子心切的父亲分辨别人的才能还行,看自己的儿子就选择性失明了,王松奇曾经在自己文章中写过:
“我儿子王青石的才气远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诗歌是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我实在不信一个十岁的小孩能有天赋到“内举不避亲”的地步。说到头来还是私相授受、裙带关系,还能自吹自擂,这个文字功底很不错,值得徐中民学习一个。
交叉拉胯类
为什么说这文字功底徐中民需要学习呢?看看他的论文内容你就知道了。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糊得不行的生态学是很卑微的,学者想要混下去,就得想办法和其他学科交叉,搞交叉学科研究。
徐中民选择了生态经济学,即把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如果你看他其他正经论文,你会发现他写得不错,算是在这个交叉领域有所成就的学者。
但是他好像并不满足于只和经济学交叉。他努力自学了哲学,试图用哲学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
他自己都承认,《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的灵感来源于康德的《道德感与优美感》。
然而他结合哲学的文章可不止这么一篇,还有好几篇。比如同样刊登在《冰川冻土》上的《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我下载下来读了一遍,发现里面对生态经济的叙述不多,反倒通篇在讲自己的哲学领悟,以及导师程国栋的事迹和导师对自己的启发。
但有可能徐中民语文水平比较捉急(他自己在采访中承认,当年高考语文只得了五十几分,后来自学语文和哲学),我在《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这个标题里看到了高级黑的意思。
可能作者试图搞学科交叉,不小心拉胯了吧。
其实,这种学科交叉拉胯的现象很常见。
学科交叉研究的一大方法是把一个学科的概念移植到另一个学科,开辟新的工具。比如二战后美国的物理学者太多了,不少就进入了土壤学专业,把物理上的研究方法放到了土壤学研究中,土壤物理学迅速发展。
但是有些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不是能够随便移植还能相得益彰的。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光看标题和简介,我就感受到了事件的迅速流逝,甚至还想念两句诗。
这篇文章是想把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膜”的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用来描述社会上的风险隔离系统。
不过我实在看不出,用风险隔离系统的概念就可以描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生造一个“社会膜”的概念?生化环材再卑微,也不至于这样被当枪使吧。
可能作者所图甚大,想要把某些能阻挡风险的系统来个“大一统”吧,看看下面这个来自这篇论文的截图,我或多或少理解了一点。
可点击看大图▼
好家伙,长城还成了“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分离膜’”。至于长城后面的描述,有高级黑内味儿了。
作者显然是知道秦始皇建了长城也没有避免秦朝的灭亡,还在后面说了一遍,只不过重复的这遍更加腹黑,原文发在公众号上是有可能审核不通过的。
可点击看大图▼
纵观全文,除了一些腹黑的言论之外,我也没看出发明“社会膜”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大概是一种新话发明吧。
网上沙雕网友发明新话是为了规避审核,而这篇论文的作者发明新话可不是为了规避审核——看这些截图就知道,期刊的言论自由可比网上松弛多了。
再看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政策模拟方法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大概就能明白了。拿经费可是要出成果的,我们发不出论文都不要怕,微笑地面对它,憋论文的一大方法就是发明新话,加油,奥利给!
只不过这种跨学科的新话发明,稍一不慎就会拉胯。
民科民哲类
我又读了徐中民的几篇论文,又觉得他可能不只是想交叉哲学却不慎拉胯。更可怕的是,他可能自学哲学成了民哲。
比如这篇《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
看看它的摘要部分,读到“妖魔鬼怪、防止走火入魔、打掉魔头”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在读修仙小说或刘士余的讲话……
我不禁怀疑,他是不是读哲学读魔怔了……
我又下载了他另一篇文章,《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在这篇文章里,他更是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方法论。
他在这篇文章中,先是描述了他心中的“三位一体”:
“它是由3 个相互关联者组成——有悟性的存在物(圣子),可被领悟的对象(圣父) 以及圣子的理解行动(圣灵) 。”
但是徐中民可是读过《易经》的人,通晓“万物附阴而抱阳”,这阴的一面是万万不能忽略的,所以他要在“三位一体”中加入圣母这个成分:
“举例来讲,分析一个中年男人是如何成功的,如果忽视其背后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分析结果将是不全面的。贤惠女人是成功男人的互补之景,视野开阔一些就可以看到。”
读到这里,倒是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吹捧导师还不够,还要吹捧师娘甘心下厨房、“女子无才便是德”了——这就是他的世界观啊!
假如你在大学里听过某些理工科老师开设的通识课,你会发现,这些课程除了混学分之外毫无用处,甚至有害。因为这些课程是这些理工科老师为了凑课程硬开的,在课上他们只会把自己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奇葩世界观灌输给你,有时候你甚至会感觉他们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这种课程多少也可以理解,毕竟学校须靠开设“通识教育”,老师和学生也都需要凑学分和水课程,你只要混完学分把课上内容忘了,也就没什么害处了。
毕竟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奇葩的世界观,这也没什么,忽略掉还是可以做朋友。
不过这套世界观公然发在学术期刊上,就有趣了。能发表可能还是由于私相授受,主编不管,副主编碍于主编的面子通过的吧。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那些有着奇葩世界观的理工科老师,还是徐中良,他们在本专业也都是有其贡献的,认真写的论文也很值得一看。为人有点奇葩念想没什么,只不过发出来了,就是这期刊的问题了。
相比起出现在期刊上的民间哲学家,民间科学家露脸次数就比较少了,毕竟理工科更讲究梳理分析,定量的东西比较多。民间科学家一般不会高等数学,想发论文还是比较难的。
当然,假如你足够有钱并且真出了钱,以上一切都不是问题。
读者朋友们还记得廖凯原吗?他为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捐了钱造了楼,合计砸下了超过六个亿。在这之后,他就享受到了在学术大会上讲话的待遇。注意,这新闻稿可是北大法学院网站发的。
他讲了什么呢?读者朋友们自己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吧,反正我是看不懂:
“廖教授将公式与数字融入“00”一诗(KQID引擎)中,精确计算了我们宇宙和存在的创造与分配过程,又创作了“轩辕召唤”一诗(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这两首诗以一张书签的篇幅,简要表述了他的理论。他是振兴由中华引擎提供动力的轩辕2.0的第一人,能通过科学公式得出详细数字,也可阐释和预测现行的牛顿引擎、爱因斯坦相对论、大统一理论(GUT)和标准模型宇宙学均无法阐释和预测的事物。”
奇葩论文是“钓鱼执法”?
总之,当我深入研究了徐中民这几篇奇葩论文后,发现他火起来也是有原因的:这根本不是一般的奇葩论文,甚至很难以归类,你把它们归到上述三类立面哪一类都行。
中文期刊上的奇葩论文大致是这三类,其实在外文期刊上也会存在。而且外文期刊上还有一类“钓鱼执法”类论文,这在中文期刊上不常见。
比如石墨烯电催化方向上,只要往石墨烯里面加入其他材料让它不纯,就能增加其电催化作用。很多研究者发现了新世界的大门,每换一种材料掺入石墨烯做研究,就能发一篇论文,大家一起水论文不亦乐乎。
有人看不惯这种做法,就在石墨烯里掺了鸟粪,发现带有鸟粪的石墨烯电催化作用更高,这篇论文还发表到了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上。鸟粪都能提高石墨烯电催化作用,这就狠狠打了那些绞尽脑汁换材料水论文的人——我在石墨稀里掺鸟粪效果都比你们的好。
看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字,可能还是个中国人。一般来说这种直接打脸的文章中文期刊上不会有的,毕竟中国人说话委婉好面子。
但委婉点钓鱼执法的有没有呢?这个就不好说了,毕竟“高级黑”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
比如标题内涵的《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一文中,他就提到他吹捧这与导师程国栋先生“因缘和合”17年的“风行水上”戏耍的原因:
“这个问题的原因有点复杂.表面的原因有:一、值得吹:风行水上,自成文理,是天下之至文;二、有的吹:没养点浩然气,能有千里快哉风吗?三、应该吹:浩然正气应该吹,要传播出去.深层的原因有:一、吸引你的注意力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去看去找团队的共同愿景;二、吹就是欣赏.要吹就要审音,否则只是传声.深浅自见!三、吹是欣赏,也是创造的开始,拉开的是“涣有丘”的序幕;四、如果真会吹,就能感受到吹还有正反馈机制,能把自己吹入仙境,享受到其中的快哉。”
不知道你们什么感受,我从中读出了一种阴阳怪气的味道。
在这一段之前,徐中民还提到了他和程国栋曾工作过的寒旱所与北京相关研究机构的经费矛盾问题。
学界因为利益分配撕逼甚至结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大金主廖凯原那么受高校欢迎的原因——不去抱这种金主爸爸大腿,就等着和同行撕逼去吧。
至于徐中良研究领域内的恩怨情仇,我们这些外人就真不知道了。
徐中良吹捧导师师娘的论文早就刊发了,可直到最近才在网上发酵舆论。巧的是,也正是这几天,甘肃省拟提名程国栋院士参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徐中民的论文被曝光是不是和同行的怨念有关,可就不好说了。
这个下了几年的鱼饵最终还是钓上了大鱼,真可谓“钓鱼执法”的最高境界。
我们不知道徐中良是不是真的高级黑,他到底为什么创造了这几篇神文。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学术圈并不比其他圈子更圣洁高贵,该有的瓜照样有,以后吃瓜的机会可能还不少呢。
参考文献:
廖凯原教授在中国法律史学会轩辕4712年年会作主旨发言 https://www.law.pku.edu.cn/xwzx/xwdt/15714.htm
甘肃省拟提名程国栋院士参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甘肃-每日甘肃网 https://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1/14/017332523.shtml
“赞美师娘”论文作者称,涉事文章发表后师生关系受影响 - 国内 - 新京报网 https://www.bjnews.com.cn/news/2020/01/13/673941.html
阎耀军, 田慧. 社会膜:社会风险预防中的膜技术研究[J]. 深圳社会科学, 2019, 03(01):122-131+161.
徐中民. 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J]. 冰川冻土, 2012, V34(1):236-246.
徐中民. 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J]. 冰川冻土, 2012(01):225-239.
核心期刊《银行家》发10岁学生散文? 作者系主编之子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https://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5/t20200115_34127683.shtml
对话“导师崇高师娘优美”作者:灵感来自康德充满想象,不懂勿骂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113249350.html?&layer=3&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
徐中民. 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J]. 冰川冻土, 2014, 36(6):1599-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