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二元心理
什么是心理二元说呢?它是指人类的心理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即我们的心理是由“外知心理”和“内知心理”,或“第一心理”与“第二心理”这两个心理系统共同构成的,外知心理或第一心理反映、把握和揭秘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内知心理或第二心理则反映、把握和揭秘“外知心理”和整个心理自身。科学家主要从事外知心理活动,通过外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打开外部世界的黑箱,揭开外宇宙的秘密;心理学家则主要从事内知心理活动,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内部心理世界的规律,从而打开心理的黑箱,揭开内宇宙的秘密。通过外知心理活动,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客观规律,从而打开自然界的黑箱;而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则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心理规律,从而打开心理的黑箱。
如何形象地理解二元心理呢?让我们拿拍电影来作一比喻吧,第二心理是第一心理背后的心理,犹如镜头背后的镜头,摄像机背后的摄像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拍电影的情形,摄影师用摄像机把演员的表演制作成了电影,假如现在又多了一个摄影师,但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用自己的摄像机跟踪拍摄前一摄影师和演员们的“电影制作活动”,这样,他拍摄的结果(制成品)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该部电影是如何制成的”。所以,我们看,前一个摄影机反映、记录、剖析了演员们的活动,它的内容就是一部电影;而后一个摄影机则反映、记录、剖析了前部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正如我们的心理一样,第一心理反映和揭秘外部世界;第二心理反映和揭秘第一心理自身。前一摄影机代表第一心理或外知心理,后一摄影机代表第二心理或内知心理。
二、“一个人有两颗心”的确凿证据
在回答“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吗?”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问题和案例:
问题:
心理学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因为在科学那里,人类是用心理研究心理以外的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在心理学中,却变成了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这似乎很矛盾,好像是用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头发,企图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我们的心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矛盾呢?
实例1:
你发生过“舌尖现象”吗?也就是一句到嘴边的话突然忘掉了,不管你怎么努力,可就是回忆不出来了,弄得自己很尴尬;另外,虽然你回忆不出来,但你知道自己的记忆库中有这句话,这就是“舌尖现象”,即“内记忆”现象或“元记忆”现象。
实例2:
考场上,你在答一道习题的时候,突然忘了该题的答案,不管怎么努力,可就是想不起来;另外,虽然你想不起来,但你知道自己记忆过这一知识点,你的记忆库中有它,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元记忆”。元记忆又叫“知晓感”,它的本质就是“内记忆”,也就是对“记忆活动”的记忆,元记忆(内记忆)的对象是“记忆活动”自身,而不是记忆的内容。
实例3:
你能发现“河流、树、鸟”和“梦、灵感、直觉”这两组概念有何不同吗?很明显,前者是对外部自然现象的概括,而后者则是对内部心理现象的概括。这便是两组概念的本质区别。
以上心理学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和三个实例,已经触及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二元心理”,它们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二元心理的大门口。
1.二元心理的证明
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儿曾提出“身心二元论”,指出人的“身”和“心”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系统,即身和心不是同一的,而是二元的。我们也注意到人的眼、耳、鼻孔、嘴唇、手、腿、大脑(左右两半球)等身体器官都是双的,那么人的心理是否也是双的呢?那么“一个人是否有两颗心”?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的确如此—人的心理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
何以见得“一个人有两颗心”?根据心理学、哲学界公认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为:认知(智力)、情感(情绪)、需要(意志或欲望)三个基本要素。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则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证明一个人有两套智力、情感、需要,则就可认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下面对智力、情感、需要三要素的二元性分别与以论证。
首先,人的智力是二元的,即一个人有两套智力—“物质智力”(外知智力)和“精神智力”(内知智力),表现在:
(1)人的记忆背后还有记忆—所谓的“元记忆”、“知晓感”。如,你有时虽然想不起某一东西,但你知道你曾记忆过它,即你大脑的记忆库中有它。
(2)人的思维背后还有思维。如,关于“什么是思维?”的思维;关于“如何才能提高思维效率?”的思维;关于“怎样才能捕捉到灵感?”的思维等。
(3)理解背后还有理解。如,对什么是“理解”一词的理解。
(4)灵感背后还有灵感。如,研究“什么是灵感?”时获得的灵感。
(5)洞察背后还有洞察。如,对“什么是洞察力?”这一问题的洞察。
(6)梦的背后还有梦。喜爱“解梦”(剖析梦)的人会在梦中“解梦”,这并不新鲜,如,由于长期养成了剖析思维和梦的习惯,一天晚上,笔者先做了一个“形象梦”(内容以形象为主的梦),醒来又入睡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语言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的梦),对前一个“形象梦”进行了剖析。
如果说上述现象、事实还不足以证明人的智力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智力,那么,下面我们再做以更严谨的、详细的论证。
首先,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概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的概念—“内概念”和“外概念”。所谓“内概念”是对我们内部心理活动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而得出来的概念。如梦、记忆、遗忘、想象、感觉、知觉、表象、推理、直觉、灵感、情绪、欲望等,这些概念都是从内部心理活动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且,有些(如梦、记忆、想象、遗忘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内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是人们对自己和别人的同类内部心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如“梦”,不同人所做的梦以及同一个人先后所做的梦,其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生在睡眠中,内容以形象为主,和清醒时的思想活动有关,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他内概念(如记忆、遗忘、想象、判断、推理、情绪、欲望等)的产生也是如此—都是对内部同类心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
所谓“外概念”,是指人们对外部同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所得出来的概念。如树、房子、狗、山、河、日、月、星晨等,这些概念是对外部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同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后得出的结果,其中的许多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如山、河、树、草等。
众所周知,感觉、知觉、表象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三个阶段。而人脑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概念加工”是人脑诸多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一种(其他如感觉加工、知觉加工、表象加工、判断加工、推理加工、直觉加工、想象加工等),“概念加工”又可分为“内概念加工”和“外概念加工”,前者产生“内概念信息”,如上述的梦、记忆、遗忘等内概念信息;后者产生“外概念信息”,如上述的草、树、山等外概念信息。既然人脑智力活动中的“概念加工”分为内、外两种,那么其他信息加工方式(如感觉加工、知觉加工、表象加工等)是否也都分为内、外两种方式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内、外两套智力活动(信息加工方式)的对应关系可演示如下:
以上便是两套彼此不同、各自独立的智力活动,分别称作“内知智力活动”和“外知智力活动”。对于外知智力活动,不必笔者多说,大家都清楚:它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直觉、预感、想象、幻想等,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逐级进行的智力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即先有外感觉,然后才能有外知觉、外表象、外概念等;而对于“内知智力活动”,同样也是如此—由低级到高级,逐级进行,先有内感觉,然后才能有内知觉、内表象、内概念等更高级的加工活动(方式)。下面对各级加工方式分别与以简要说明。
首先,什么是内感觉、内知觉呢?对自身心理活动(如梦、遗忘、想象、直觉、幻想等)的局部性感知、认识就是“内感觉”(正如对外部自然现象的局部感知、认识为“外感觉”一样),对上述自身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感知、认识就是内知觉(正如对外部自然现象的整体性感知、认识为外知觉一样)。同理,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回忆、再现为“内表象”(正如对外部事物的回忆、再现为“外表象”一样)。
通过对“内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能得出“内概念”。如“梦”这个概念就是对自己及别人的许多梦境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后得出来的;其他内概念(如记忆、遗忘、舌尖现象、灵感、想象等)的产生也不例外,正如外概念的产生是通过对外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后得出来的一样。
对“外概念”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别就是“外判断”,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磁能生电,电能生磁”“万物之间都有引力”等;同理,对“内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别就是“内判断”,如“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直觉和逻辑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翼”等。
由已知的“外判断”推导出新的“外判断”就是“外推理”。如:
研究人的心理、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直觉、灵感、预感、想象、幻想就是“内直觉”“内灵感”“内预感”“内想象”“内幻想”。正如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过程中所产生的直觉、灵感、预感、想象、幻想为“外直觉”“外灵感”“外预感”“外想象”“外幻想”一样。
综上所述,内感觉和内知觉是整个“内知智力活动”的基础。历史上的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此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如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1632—1704)就认为,人类的经验分两种:(1)外部经验,它直接来源于感觉,是人的心灵直接观察外界事物而产生的观念;(2)内部经验,它来源于反省,是人的心灵转向内部考察自己的心理活动时产生的观念;又如,德国近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1838—1917)认为,“心理学的来源是建立在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内部知觉上,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判断……勇敢或失望,欲求或厌恶……如果我们不通过内部知觉来了解它们。内部知觉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来源,内部知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从来不能转化为内部观察,内部知觉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现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反省”。中国当代心理学家潘菽(1897—1988)认为,“自我观察法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这里的“自我观察”即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可以捕捉到心理现象,得到“内感觉”和“内知觉”,进而又可以上升为“内概念”“内判断”“内推理”等,从而得到心理规律,揭示人类心理之谜。可见,反省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
“反省”的本质是“内表象”,即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回忆和再现。可能有人要问:观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一个人既然不可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那么何来内感觉、内知觉、内表象呢?诚然,人不可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如盛怒之下观察自己的气愤,则该气愤就会消失;思考问题时,如果企图观察该思考的过程,则该思考就会停止和消失。但是,笔者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观察”并不是我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唯一来源,“感知”同样也可引起感觉、知觉、表象的发生。所谓“感知”乃是一种隐性的、下意识的观察。例如,童年的许多往事以及“闪光灯效应”事件,我们并未对其进行有意的观察、记忆活动,但我们仍能对其进行回忆(外表象),这表明它们仍然引起了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加工活动,因为感觉和知觉是表象的基础,否则就不能对其进行外表象(回忆)。同理,对于内部的心理活动,我们虽然不能对其进行有意的自我观察,但可对其进行无意识的“感知”(内部感知,这一点区别于上述的外部感知),从而产生“内感觉”和“内知觉”信息。可见,人类的感觉和知觉分为两类:(1)显性的感觉和知觉,即对外界进行“有意的观察”活动时产生的感觉和知觉;(2)隐性的感觉和知觉,即对内部、对外界进行“无意识的感知”活动时产生的感觉和知觉。由于感觉加工和知觉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过程,且又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不易觉察到的过程,隐性的感觉、知觉是一个我们不能注意到的潜在的过程,但它们也是内表象(反省)和外表象(回忆)的基础和源泉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的智力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智力—外知智力(又叫物质智力、第一智力)和内知智力(又叫精神智力、第二智力)。因此,在我们的大脑(心理)中可以进行两种迥然不同的智力活动—“内知智力活动”和“外知智力活动”,通过外知智力活动,我们可以揭秘和把握外部世界,从而找到医疗、保健的方法和高效地生产物质产品的方法;而通过内知智力活动,我们就可以揭秘和把握外知智力和自身心理,从而找到高效地进行思维,高效地生产知识产品的方法。由于外知(或第一)智力对准和指向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妨把它称作“物质智力”;而内知(或第二)智力对准和指向内部精神世界,因此不妨称之为“精神智力”,所以人类的二元智力又分别叫作“物质智力”和“精神智力”。
其次,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情感—“物质情感”和“精神情感”。
所谓物质情感是指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情感,或因外部物质因素而引的情感。如朋友送你一个礼物,你会很高兴,反之,如果丢失了贵重物品,你会很气恼,很不愉快;饥饿时,你皱眉头,一顿美餐后,你笑逐颜开……总之,这套情感是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物质的变化会引起它的变化。所谓精神情感是指对准、指向内部精神世界的情感,或因内部智力(精神)活动、变化而引起的情感,它随智力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如在你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你会皱眉头、困惑;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则会露出笑容、无比愉快。历史上的天才们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如法国近代化学家拉瓦锡和奈尔,在他们的研究做出发现后,狂歌狂舞;俄国文学家普希金在完成他的作品《上尉的女儿》后,一边大声重读,一边拍手,一边大叫 “那是普希金为你们写的,那是普希金的全部心血”。总之,人的情感也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套情感:一套对准、指向外部物质世界,因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妨称之为“物质情感”;另一套对准、指向内部的智力(精神)活动,因精神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妨把它称作“精神情感”。
最后,人的需要也是二元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对准、指向外部物质世界,后者对准、指向内部精神、心理世界。
综上所述,一个人既有对准外部物质世界的物质智力、物质情感和物质需要,又有对准内部精神、心理世界的精神智力、精神情感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类的心理确实是二元的—一个人有两颗心,两个心理系统。第一心理系统(简称“第一心理”)指向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指向第一心理本身;第一心理反映和把握外部世界,而第二心理反映和把握第一心理本身;外部世界的规律、秘密日益被第一心理所揭示,而内部精神世界的规律、秘密日益被第二心理所揭示,所以,我们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开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现把“二元心理”的各构成要素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列示,如表6-1至表6-12所示。
二元心理结构图如6-1所示。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论证,大家能够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1)根据心理学、哲学界公认的“知、情、意”三分法,人的心理分为:认知(智力)、情感、需要(意志或欲望)三个基本要素。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套智力、情感、需要,则人的心理就是一元的;反之,若能证明一个人有两套智力、情感、需要,则就可认为人的心理是二元的,即“一个人有两颗心”,上述已经证明,一个人有两套认知、情感和需要,因此人的心理是二元的。
(2)心理学家较多地从事内知心理活动,因而内知心理系统发达,内知心理发达的人情商高,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对心理疾病有很强的免疫力。
(3)人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概念、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都是二元的,所以,我们能用心理研究心理,用精神研究精神,用思维研究思维,用智慧研究智慧。
(4)科学家有发达的第一心理系统,心理学家则有发达的第二心理系统,一个人的第二心理越发达,他的心理自控能力也就越强,他的情商也就越高。
(5)学习心理二元说,开发第二心理(内知心理)的意义: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有助于发现心理的规律,打开心理的黑箱,使我们对心理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为心理治疗、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等心理学应用打下基础;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助于提高自已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三,心理二元说的重要意义
一,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此前的心理学只研究最外层的那个外知心理,并不研究处于外知心理背后的内知心理,事实上,内知心理比外知心理要大得多,因为外知心理只有一层,而内知心理则有无数层,可见,外知心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内知心理则是隐藏在海面下的整个冰山,外知心理与内知心理之间的关系正如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在弗洛伊德之前,心理学家们只研究意识,而不研究潜意识,而事实上潜意识比意识要大很多,而且潜意识决定意识,意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海面下的整个冰山。
二,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的传统观念,正如精神分析改变了人们关于意识的传统观念----意识下面还有更大、更重要的潜意识,心理二元说则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的传统观念-----心理的背后还有心理,人类有二重心理,外知心理背后还有更大、更重要的内知心理,因此,人类不但能运用外知心理来破解自然界之谜,而且也能运用内知心理来破解人类自身心理之谜。
三,有助于心理保健和心理调控。由于内知心理的功能是剖析和控制人类心理自身,因此,开发第二心理(内知心理)有助于增强心理调控能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从而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四,有助于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内知心理活动可以破解天才之谜,找到培养天才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天才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
五,心理二元说将对人工智能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心理二元说揭示了心理的黑箱是可以打开的,以及打开心理黑箱的主要方法---反省研究法,而人工智能是对人脑自然智能的模拟,即对人脑心理活动的模拟,人工智能专家很想知道心理的黑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脑的高级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因为这是用计算机对其进行人工智能模拟的前提,正如不研究鸟就不能发明飞机,不研究鱼就不能发明潜水艇一样,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心理二元说当中。外知心理的功能是打开外部自然界的黑箱,内知心理的功能是打开内部自身心理的黑箱,破解心理、思维之谜,破解人脑高级创造性思维其实很简单,因为思维背后还有思维,即反思维或剖析思维,通过反思维或剖析思维,就可以破解前面那个思维的秘密,搞清其具体过程,反省心理学就是用这个方法破解了人脑的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之谜,并找到了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的初步方法。反省心理学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宏伟的蓝图和详细的计划,初步目标是在30年内研制出比人脑聪明1亿倍的电脑,从而实现人类生产知识产品的机器大工业,把生产知识产品的车间由人脑移入电脑,在心理二元说的指引下,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详情参见反省心理学的智能搜索网站:www.lingzhiso.com)
更多反省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见“百度传课”上的反省心理学视频课程:https://www.chuanke.com/6898411-18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