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的话能信吗?答案是:“不”。他们真诚地“忽悠”人的本事,常令人们唏嘘不已。二战中的丘吉尔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曾信誓旦旦的告诉马歇尔北非作战,不影响其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
其实,马歇尔也知道,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但从战争规律来看,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既没有给苏军提供什么帮助,也没有对整个战局产生什么影响。为加快战争进程,他坚定地认为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的行动迫在眉睫。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被拖到了1944年。
首次参战的美军顺利登陆非洲,国内一片欢腾。罗斯福十分兴奋地认为,这是美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声誉的第一步。为此,自美军参战后,他第一次离开美国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商讨北非战役后,盟军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对开辟“第二战场”念念不忘的马歇尔,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服机会。他积极准备,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并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在地中海地区作战,甚至是进攻意大利、巴尔干等等,都只能是牵制行动,只会浪费战争资源。
然而,当前的大好形势,让罗斯福更加坚定“顺势而为”,在北非继续战斗下去,登陆西西里岛,进攻意大利。换句话说,他的主张既彻底否定了马歇尔的计划,又正中丘吉尔的下怀,俩人想法不谋而合。很快,马歇尔的意见被孤立了。
在丘吉尔等人的全力支持下,罗斯福的方案确定了下来。马歇尔只得无奈地接受,并为发动西西里岛战役做着准备。但他十分清楚,在地中海地区作战,不可避免地将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拖到1944年,他被丘吉尔“忽悠”了。
英国人带着满意的喜悦离开了卡萨布兰卡,窝了一肚子火的马歇尔感觉自己被“愚弄”。这其中不仅偏离了美、英两国,当初制定的“先欧后亚”战略的初衷;而且明显地暴露出丘吉尔的“阴谋”,就是把英、美两军拖在地中海,不顾苏联人死活。
让马歇尔最不能忍受的是,登陆欧洲的作战计划,多次被丘吉尔“忽悠”破产,让他这个陆军参谋长,毫无存在感,对“外行”的“指手画脚”深恶痛绝。同时,自美军参战以来,美国始终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马歇尔十分不服。
马歇尔对非洲的局势,越来越不感兴趣,可以说是带有“情绪化”。
北非战役的成功,对于罗斯福和丘吉尔来说,各自抱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英、美两国在政治上的“斗法”,双方争夺得扑朔迷离。而对政治没有太大兴趣的马歇尔,对北非的政局表现出随意、漠不关心的态度,间接地让局面失控。
首先,法属北非问题,草草地交由艾森豪威尔负责。作为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密切关注着战役的进程,也不十分操心北非国家的管理,以至于选择“法奸”达尔朗作为“军政一把手”,顿时遭到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谴责,十分被动。
其次,听凭罗斯福的吩咐,不顺应民意。“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坚持抗战,得到人们普遍认可,但因其是英国人一手扶持的,却遭到了罗斯福和马歇尔的强烈抵制。于是,他们又选择了法国退役将军吉罗代替达尔朗,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与这些相反的是,马歇尔更专注于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其横渡英吉利海峡计划,需要有丰富的渡海作战经验。尽管美军有登陆非洲的经历,但没有遇到激烈的反抗,部队需要再磨合,而登陆西西里岛就是最好的演武场,他没有放弃初衷。
1943年7月,西西里岛战役正式打响,盟军的积极攻势对意大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王宣布解除墨索里尼职务,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投降。这样的好消息,让丘吉尔对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德国,更加有信心,他鼓动盟军继续进攻。
随着苏军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全面开始反攻。这是罗斯福和马歇尔最担心的事情,一旦盟军主力继续耽误在地中海地区,势必将欧洲的利益让给苏联。于是,一面组织“霸王行动”,一面按照丘吉尔的意思继续进攻意大利。
随着战局的发展,丘吉尔的“忽悠”对马歇尔越来越不起作用了。
善于雄辩的丘吉尔给罗斯福等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意大利投降后,可以利用其舰队的一部分支援太平洋战场,并且激励欧洲各国效仿,推翻德国人的统治。从头至尾反对北非战役的马歇尔不再上当,专心组织“霸王行动”。
接下来的事情,让丘吉尔自己也哑口无言。德国将囚禁起来的墨索里尼救了出来,建立了意大利傀儡政府,德军解除了意军武装,建立一条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在不利于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展开的山丘地带,盟军进退不得。
更麻烦的是,为了进攻意大利,盟军耗费了33个师,但取得的战果与投入的兵力极不相称,意大利战役成了“鸡肋”。“不死心”的丘吉尔“忽悠”罗斯福继续派兵时,马歇尔毫不犹豫地拒绝道:“不会再往该地区派一兵一卒”。
1943年11月,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巨大进展,形势一片大好。美、英、苏三国“巨头”在德黑兰召开会议,商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不死心的丘吉尔老调重弹,依然坚持自己的地中海战略,不看好、也不支持开辟“第二战场”。
坐在一旁的斯大林早已不耐烦了。要知道在1942年苏军最困难的时候,丘吉尔亲自前往莫斯科,解释盟军放弃在英吉利海峡登陆,转而攻击德国“下腹部”,是为了策应苏联。但事实是,根本对苏联战局没有任何影响,他被“忽悠”了。
眼看着还在“忽悠”的丘吉尔,说着与议题大相径庭的话,斯大林从座位上突然站了起来,问道:“我想问问英国人,你们对‘霸王行动’究竟有没有信心?还是只是为了安慰苏联,说说而已?”言外之意就是,对“忽悠”,苏联人不再上当。
好在罗斯福及时相劝,缓和了尴尬局面。此时的丘吉尔才清醒地认识到,同盟国是美、苏两国说了算,英国不可能再当“老大”了。美国逐渐摆脱英国的影响,开始主导盟军,这让马歇尔十分高兴;更让他满意的是,其坚持两年的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政客的誓言,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有风吹草动,便抓不住。善辩的丘吉尔“忽悠”了所有的盟友,却毫无羞耻感。主要是因为,他“忽悠的”背后是国家利益,反倒让其显得“冠冕堂皇”起来。所以,对政客的话千万不要当真,只能当作是一个小玩笑。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