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运,有哪些老照片中藏着中国铁路三十年变迁史?

又是一年春运时,不知道现在提起“春运”两个字,大家脑子里第一时间会想起什么。

是塞车拥堵的回忆,是一票难求的无奈,还是对回家过年的温暖期待?如果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的春运,正一年比一年“顺畅”起来;春节回家的路途,也一年比一年轻松起来。

2008年春运期间,一场百年不遇的风雪袭来,广州火车站50万人滞留,白云机场人海如潮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再往前看,车票机票都要现场购买的时候,无数人顶着冬夜的寒风早早去排好几个小时的队买一张回家的票……那才叫“一票难求”。

●广州站 1990年 王福春/摄

更别说我们从蒸汽机车时代走过来的父辈,他们的春运可能是扛着大编织袋的农民工,带着大哥大的老板,人挤人几十小时的火车颠簸,还有停站时要将杯子伸出窗外接水的记忆。

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再难重现的过往。而今我们回头看那些纪实摄影作品,摄影师镜头下凝固的一个个当时可能稀疏平常的瞬间,竟构成了我们认识父母辈经历的珍贵窗口。

● 1990年-1992年 石家庄-哈尔滨及广州、太原-上海 列车靠站场景王福春/摄

而说到这个领域,王福春老先生的作品绝对是必看的一个系列。

铁道工人出身的他,1977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奉命”借了一台海鸥相机给同事拍劳模像。就此“一飞就再也停不下来”,一直拍到了70多岁高龄的今天。

他自选、自写、自编年轻时的作品凝成一本《火车上的中国人》,引来无数摄影爱好者追捧与模仿——只是时代不再,很多时候再怎么模仿,也都不对味了。

●王福春作品集《火车上的中国人》中的王福春本人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王福春刚开始尝试摄影的时候,还没有伴随着民工潮出现的“春运”现象。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家还习惯捧着搪瓷水杯、戴着颇具年代感的“解放帽”坐上火车。1977年,他在哈尔滨至绥化还有哈尔滨至呼和浩特的两趟火车上分别拍下了几位老者。他们眼神明亮,笑容可掬。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境内一场长达十年的混乱浩劫刚刚过去。大家宛如拨开乌云初见日,内心充满着希望,人与人交流的眼神中也透露出无尽的真诚。这些珍贵的照片,正是对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哈尔滨-绥化(左) 哈尔滨-呼和浩特(右) 1977年王福春/摄

没有春运的年代,也有客运繁忙的时节。在交通建设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平时用于运送货物的“闷罐车”,包括挂在货物列车尾部的“守车”都会被征用来载人。没有座位、没有窗户、没有洗手间的狭小空间里,人多的时候甚至可能像现在上班高峰期的地铁一般挤在一起——但那一挤就是十几小时呐。王福春的相机也将这一切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在条件落后的往昔,很多时候我们的先辈都是靠不怕苦不怕难的意志撑过来的。跟这些在闷罐车里“泰然处之”的先辈比起来,春运路上的我们堵一堵又算得上什么呢?

●王福春1980年(左)及1987年(右)摄影作品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经济的抬头也让人民的精神生活追求丰富起来。王福春开始在火车上偶遇一对对的新人——那时候条件较好的人家中,旅行结婚成了一种时髦。不过那可不是现在我们说的旅行结婚,坐个飞机咻地一下子飞到欧洲度蜜月。那会新郎新娘结伴买下长途火车票,盛装打扮着登上列车沿着神州大地饱览山光湖色,抵达远方的目的地都可能要花上好几天。现在想想麻烦,苦吗?那会可是“高级享受”。

●双峰-长汀 1987年(左)哈尔滨站1985年(右) 王福春/摄

有人选择在火车上见证一段爱情的美好结果,而火车这个慢悠悠的大家伙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摩擦出爱情火花的一块恋爱圣地。王福春在摄影集中写道:“当年,有多少青年男女要感谢火车。远离父母和同事,没有训斥和诋毁。在车厢里留下了初吻,火车容得下他俩的亲热。”王福春“偷偷摸摸”抓拍下的这些瞬间,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深情与浪漫。很多人一见之下,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来,那是一个青年人写诗、弹琴、读高深的哲学书籍、大胆地抛下一切去远方的时代啊。

●北京-哈尔滨1997年(左)北京-沈阳1994年(右) 王福春/摄

●广州-成都 1996年这是王福春最得意的一张抓拍情侣作品

步入90年代中期,中国列车提速,分出快车与慢车。往日拥堵的情况得到极大缓解,加上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开始在车厢中寻求更多的娱乐活动打发时间。现在的人可敢想象,曾经的火车车厢中是可以随手招徕几位牌友,开桌搓起麻将来的。下象棋、打麻将,这些传统“国粹”曾经是一代人的旅途消遣日常活动。

●北京-沈阳1994年(左)哈尔滨-上海1991年(右) 王福春/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初代电子产品也作为极其稀罕的物件开始出现在火车上。在王福春的摄影作品中,1988年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中的邓丽君磁带,到了1999年大叔大妈们已经变成人手一幅耳机围坐在一起看小电视机了。(这多孔耳机配置得可比高铁上的抖音外放选手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广州-北京1988年(左)哈尔滨-牡丹江 1999年(右) 王福春/摄

三十年间,王福春拍下了上万张记录历史的珍贵相片。他记录的不仅是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变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王福春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像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热情洋溢的喜气。

他不是看不到人世间的疾苦,在铁路工作这么多年,他见得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多。只是他始终相信我们是一个如此坚韧而又永怀希望的民族,因此每每不自觉地将镜头对准那些美好的事物。

●广州-贵阳 1994年王福春/摄

王福春记录下了70年代的搪瓷杯和解放帽,记录下了八十年代的闷罐车和小情侣,也记录下了90年代初代电子产品渐渐“入侵”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只是一开始的他可能怎么也无法预见到,2000年新世纪一到,“火车上的中国人”渐渐变得难拍了起来。现代人之间的疏远与距离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肖像权意识的提升都成为了他举起相机的巨大阻力。

就在2015年夏天,上海到杭州的高铁上王福春因多年的习惯没忍住举起相机捕抓画面,还因被误会而挨过打。那会他已经72岁了。

●沈阳-大连 1994年 王福春/摄

不过这个整天嬉皮笑脸的老头从未考虑过放弃,他始终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被记录的价值。他换了小巧的数码相机,自称在高铁,甚至地铁上“偷画面的贼”。的确,就算是他在近年拍下的照片,高速发展的社会也使得这批相片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

●北京南-杭州 2015年王福春/摄

2003年正式建成通车的秦沈客专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线路,罕见的高铁在近十年内都是很多人喜欢与之合影留念的“奢侈享受”。而十几年间,我们已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而且其票价收费也几乎是全球最低价。高铁出行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便民选择,现在哪还有人会特意跑到车头拍合影呢?所以你看到这张照片时觉得有多莫名其妙,中国的发展之迅速就有多出人意料。

●王福春拍下的“高铁上的中国人”

不知不觉中,这几年的机场、高铁,各种春运场所执勤维稳服务的人员中,90后已成了新一代生力军。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昔日稀罕的“和谐号”也已成日常。解放帽、编织袋、大哥大……还有火车上天南海北的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娱乐的那种情怀也随时代远去。

●拍摄中的王福春先生

感谢王福春先生记录下了这些无价的画面,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再也不会重现的,属于我们先辈的一切。有时候回头看看,真的分不清究竟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还是父母辈生活中的喜乐更加真实。但我们肯定是条件更好的一代,国家强盛、交通便利,也许这就是最为实打实的幸福了。

参考文献:

数码摄影 《王福春 铁路流年》采访整理/王飞

新京报 《火车上的中国人:纪实,慰藉生命的伤痕》作者/孔雪

惠新茶座·摄影家《“纪实摄影也是‘’人学”——对话摄影家王福春》编辑/段琳琳

中国摄影家协会 《历经30年、上千次列车、行程十几万公里:火车上的影像见证改革开放40年变迁》负责编辑/斫子 Su Yuez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