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加二战,首战为什么选择登陆非洲?

1941年对于同盟国来说,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一年。德国的“海狮计划”让英国的战争潜力,基本依赖于美国的支持;苏联被德军的“闪击战”,打的一点脾气也没有;而“孤立”惯了的美国,也遭到了日本的偷袭,损失惨重。

三大国终于摒弃价值观上的对立,“抱在一起”、同舟共济。作为三大国中拥有强大机动力量的美国,成为苏联和英国积极争取的对象。然而,在开辟“第二战场”还是登陆北非的问题上,马歇尔的遭遇还是再次证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马歇尔从军事角度,并不赞同丘吉尔的“边缘”战略。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上下可以说是“手忙脚乱”, 丘吉尔十分担心美国将战略重心移向太平洋,从而致使“先欧后亚”的战略破产。于是,“事件”发生后的第7天,他来到了白宫,说服罗斯福实施北非登陆计划,但马歇尔却不同意。

首先,英国人的建议,主要在于政治的需要。作为反对东方势力的坚硬分子,丘吉尔并不愿意看到美国和苏联走得过于“亲近”。制定北非登陆计划,可以很好地将美国与英国紧紧地绑在一起,从而在政治上“边缘化”苏联。


这种“边缘”战略的做法,在马歇尔看来,一方面失信于盟友,不利于团结;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讲,美国并没有太多的实力远渡重洋、登陆非洲。为了确保首战必胜,鼓舞士气,他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其次,联合作战,英国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参战的美国来说,在战略和战术上,确实没有英国人那么“轻车熟路”,尤其是在没有很好的战略主见时,不得不听从英国人的安排。也就是说,给人“当下手”,功劳却是别人的。

       作为血气方刚的军人,马歇尔自然不愿受制于人。他提出了以英国本土为反攻基地,在法国登陆,策应苏联対德作战,既可以减少远渡重洋的危险,又可以加快战争进程。更主要的是,摆脱英国人的“指手画脚”,提升美国的主导地位。

让马歇尔无奈的是,罗斯福坚定地站到了丘吉尔那边,对于喜欢搞政治影响的政治家们来说,马歇尔的方案过于保守,准备时间长,没有轰动效应。说白了,政治家喜欢“出亮点”,以此吸引公众舆论的兴趣和支持,军事是次要的。

        自信的马歇尔坚持“先欧后亚”战略,罗斯福开始犹豫。

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以及在苏联前途未卜的情况下,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能否说服总统改变战略上,他们心里没有一点底,但马歇尔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欧洲的问题。

一是,莫斯科战役,让西方国家见识了苏联的抗击打能力,但马歇尔担心苏军在以后的战争能否坚持下来。一旦苏联失手,难受的是美国,德军既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又可以利用苏联的资源扩大战争,必须在战略上积极帮助苏军坚持下去。

        二是,太平洋战场是个无底洞,战争资源浪费严重。美军参战后,大量的资源用在了太平洋方向,也就是说,对美国海军的帮扶过大,而几百万陆军在国内“无所事事”,显然是一种浪费,登陆欧洲才是发挥陆军作用的主战场。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和史汀生对罗斯福迁就英国人,对其有求必应的态度十分不满。更何况,把美国的巨大人力和物力用在非洲,既分散了美国实力,又对战争进程毫无帮助。除了丘吉尔暗自高兴外,美国和苏联的利益都将无法保证。

       马歇尔也十分清楚,如果没有可行的战略计划,说服总统犹如“痴人说梦”。他与艾森豪威尔拟定了《马歇尔备忘录》,以英国为前进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与苏军相配合,在欧洲打一场短而快的战争,随后移师太平洋,攻占日本。

这份计划让罗斯福犹豫了,一方面,在非洲的英军被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追着打,毫无取胜的可能;另一方面,担心苏联放弃抵抗,与德国讲和。对他来说,宁肯丢掉澳大利亚,也不愿苏联投降,而马歇尔的计划中就有支持苏军的内容。

       但计划总归是计划,在罗斯福那里,政治是首要的。

自美国参战以来,美军“厉兵秣马”也很长时间了,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的动作,这可是“出彩”的最好机会,然而,英、美两国却在进攻方向上争论不休,浪费时间。其实,在罗斯福心里,无所谓具体方向,只要能让美军尽快的“打出去”就行。

所以,罗斯福既同意英国人的计划,又支持马歇尔。关键是看,谁能在1942年能够进攻,他就支持谁。说白了,他把军事问题这个“皮球”,踢给了马歇尔和丘吉尔,看谁能说服谁。然而,马歇尔并没有做好在当年发起进攻的准备。

       马歇尔带着他的计划信心满满地来到伦敦,却遭到英国同行的质疑。毕竟这个计划制定的匆忙,在细节上有许多的瑕疵,在许多问题上,他回答得很含糊、很牵强。可以说是,计划制定得漏洞百出,没能改变英国人登陆非洲的初衷。

可气的是,丘吉尔同意马歇尔的计划,让他很高兴地向华盛顿拍电报称:今年秋季可以登陆法国。但2个月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丘吉尔出尔反尔,反对横渡英吉利海峡,马歇尔等人对此非常恼怒,而罗斯福也明显地偏向于英国人的主张。

     马歇尔等人仍不死心,计划将美国陆军的攻击重点转向太平洋。没成想,罗斯福不仅同意了其改变战略方向,而且希望尽快形成详细计划。这下,傻眼的是马歇尔。原来罗斯福早知道,他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根本拿不出方案来。

在罗斯福的干预下,马歇尔最终同意美军登陆北非,作为美国在欧洲战场上的首战。尽管事后的发展,证明了他的决策是对的,但当时的美军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初次参战的美国,需要经验丰富的英国“带一下”。

      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罗斯福与马歇尔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罗斯福既是总统,还是三军总司令,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更在意政治,如反对党的态度、国际影响、社会舆论的反应等等。也就是说,他并不太在意军事的效果,军事只是一种政治工具。

而马歇尔考虑的是纯粹的军事角度,他关注的是如何打赢战争,至于是否符合战略需要,不是他考虑的问题。职业军人不参与政治,本是美国军队的历史传统,这无可厚非;但不考虑战略因素,甚至不明白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只能是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