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无鱼”简史:白鲟灭绝,下一个是谁?

2020年,新年伊始,

“白鲟灭绝”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在所有人欢天喜地庆祝新年的祝福声中,

为白鲟而鸣的丧钟,也悄无声息地敲响了。

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也确认预计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灭绝。

又一种生灵,永沉江底,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静悄悄地消失了……

01

长江白鲟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是硕果仅存的两种长吻鲟科鲟属鱼类之一,也是我国的特有鱼类。

白鲟的外形十分特别,延长突出的吻部使得它的头长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在古代,体型庞大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在华北和近海亦有分布。

白鲟在古代被称之为“鲔”,常被用于祭祀神明。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并将白鲟以体型分级:“其特大者,谓之王鲔”。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

“腊子”指的是同样处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黄排”胭脂鱼如今同样也是濒危鱼类,而“象”便是指白鲟了。

传说中能够长到万斤的白鲟鱼,是人类见过的最大的淡水鱼类。

曾经在长江上叱咤风云的白鲟,最后却只能孤独地徘徊在江底,一个一个渐渐消失。

2003年1月24日的春节,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

大年初一,危起伟博士带领着团队救起了一条伤痕累累的长江白鲟

救治完成后,他们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送它回到了长江之中。

但在放归的第二天,追踪艇触礁,电波信号也随之消失。

他们再也没有找到过丢失的信号,也至此彻底失去了白鲟这一种族的消息。

目前,长江白鲟灭绝的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

如果人们无法再提供影像等证据,证明长江白鲟个体还存在,那么它就将永远登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灭绝一栏。

人类没有留下白鲟的冷冻标本,

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点基因,

我们再也不可能重现这一物种。

那条曾经从长江头游到长江尾的大鱼永远地离开了,不留下一点痕迹,好似它从未来过一样。

02

不只是白鲟,

你也许不能相信,在过去几十年的过度捕捞下,

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是“无鱼”等级。

长江,她需要休息了。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

而现在呢?

现实实在残酷。

目前长江430多种鱼类中,已经有140多种鱼类无采集到标本。

“长江女神”白鱀豚,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

2002年,武汉东湖畔,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鱀豚淇淇,行将就木。

在唯一的同伴死后的14年中,它无数次发出种群特有的声纳信号,试图找到同类。

但从未收到过一次回音。

从2004年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野生白鱀豚尸体后,至今16年再未勘测到它的讯息。

“长江双白”,不见踪影

“长江三鲜”之一长江鲥鱼,曾被无数文人骚客“恨其多刺”。

如今已几十年不见踪影,功能性灭绝。

在面对国外外来生物入侵的新闻时,我们总是开玩笑说中国人可以把它吃到灭绝。

现在,长江鲥鱼在用亲身经历验证这句本该是玩笑的话。

“水中活化石”中华鲟,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

然而,如今中华鲟野外种群也岌岌可危,已有数年未见繁殖记录,依靠人工种群每年放流勉强支撑,极危。

“最美微笑”江豚可以算是长江里最聪明的生物,它们生性活泼,面带微笑,最喜欢和同伴一起在水中旋转跳跃。

但如今,截止2018年,长江江豚数量只剩下1012头,濒危。

“鳝王”花鳗鲡,濒危。

秦岭细鳞鲑,濒危,仅分布于人口稀少渭河上游。

斑鳖,如今只剩最后一只雄性。

大限已至。

未来几十年里,排成长龙的长江生物,将挨个等着宣布灭绝。

如今长江中鱼的数量,已经骤减到连历史上的零头都不到。

据调查显示,就连长江里最为常见的四大家鱼繁殖数量都下降了多达90%。

野生四大家鱼的减少动摇的是长江生态的根基,甚至对水产养殖业产生冲击。

即使人工养殖的鱼群,也需要野生鱼群来弥补基因上的退化。

由于野生种群的稀少以及无法自然繁殖,导致鱼群人工群体与野生群体发生严重的表型和基因型分离,最终会导致资源修复目标的失败,遗传多样性退化,水产养殖业就将走入末路。

它们见证了恐龙灭绝,曾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

扛过2次冰河纪,以及无数次毁天灭地的自然灾害。

如今却一个个消失在了长江冰冷的江底。

03

长江“无鱼”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大致都离不开人类活动这四个字。

历史上的长江,江河湖海、干流支流相互交织,是个复杂的“江湖网”。

鱼在江湖之间自由移动、繁衍生息,这也是长江流域物种极丰富的原因之一。

但是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愈加频繁,一座座水利设施在长江上拔地而起,长江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

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江正在一点点地被分割成一片死水。

1984年,危起伟博士第一次见到白鲟便是在葛洲坝:一尾大白鲟在坝下撞烂了脑袋被人们捞上岸。

或许这条向来在长江上下横行无阻的白鲟,到死都想不明白是什么拦住了它。

大型水坝对于洄游鱼类的打击是致命的。

横亘江面的水坝们彻底挡住了白鲟、中华鲟、鲥鱼等鱼类的洄游产卵路线,族群被迫分割的鱼类失去了它们的产卵地,栖息地的缩小也大大限制了族群的发展。

另一方面,水坝蓄水等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如水温、水深等长江水文条件,进而对洄游鱼类的性腺发育等与产卵有关的体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同时,“电毒炸”等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更是匪夷所思。

古人捕捞讲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但是近代以后,长江沿岸的渔业快速发展,长江中的生物也迎来了灭顶之灾。

现在的长江,水底遍布地笼阵,水面铺满刺丝网,连成数千米长的迷魂阵。

整个河道口密不透风,连巴掌大的小鱼都难逃一死。

04

如今,已经几乎油尽灯枯的长江终于等来了十年禁渔,

或许十年禁渔并不能让长江的生态完全恢复

但至少此刻,它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个动物的灭绝算不上什么,

但是要知道,

每一个生物都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

一个顶级物种的灭绝,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仅是白鲟灭绝了,可能还会导致其他的物种灭绝。万物同源、共生一体,人类只是千万个物种之一,人类的生存依赖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人类的一次死亡。

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墓碑,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人类的结局。

不要让每一个生物都用消失来展示它的珍贵

不要让人类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孤独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