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隐姓埋名28年,为中国造出氢弹,死后获国家最高荣誉!我是谁?
1926年8月16日,我生于今天津市宁河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军阀混战,国弱民贫。我7岁上学,最爱问为什么。后来在天津名校耀华中学就读,学习成绩门门第一,非常优异。1944年(18岁),我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1945年(19岁),美国扔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战败投降,我异常兴奋。第二年,我不顾一切,向学校申请转系,转到了理学院物理系,研究方向定为理论物理。我的学习成绩极好,一直名列榜首,教授们都感慨的说:在北大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学生了!
1949年(23岁),新中国成立,我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不久,我完成了《核子非正常磁矩》的研究论文,学界评价颇高。
1951年(25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邀请我,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我和杨立铭教授合作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是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钱三强高度评价: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当时,美苏等国相继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我国的核科学事业才刚起步。毛主席强调:“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而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核武器研究形势顿时不容乐观。
1961年1月12日(35岁),钱三强交给了我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要知道原子弹和氢弹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我立刻坚定地回答到: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此后,我和三十多人的团队,从零开始,凭借着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发表研究成果报告几十篇,解决了氢弹的大量基础理论问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研制马上被提上日程。1965年9月(39岁),我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利用上海华东计算机所每秒5万次的计算机,经过百日会战,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从而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随后,我带着小分队奔赴青海,与实验部、设计部、生产部的同事们合作,于1966年12月28日顺利完成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41岁),图16轰炸机空投了首颗氢弹,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在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戈壁。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实测爆炸当量为330万吨级,超出设计当量100万吨级2倍多,相当于200多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6年、英国用了4年,而我们只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当时世界震惊,举国欢腾。
当时,我正守候在2500多公里外,北京的电话机旁。得到消息后,我长舒了一口气。有人给我送上“氢弹之父”的高帽子,对此,我不以为然,坚辞不受。
此后,我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领导突破第二代,规划第三代、第四代核武器的发展。我们仅用了45次试验,不及美国的25分之一,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8年(62岁),由于身体原因,我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我的名字——于敏,隐姓埋名28年的身份这才解密。连老伴都惊讶的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1999年9月18日,我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勋章。我心情澎湃,感慨万千,以《抒怀》为题赋诗一首: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2015年1月9日,我荣获国家最高科学奖,习主席亲自给我颁奖。
2018年12月18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我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1月16日,我走了,享年93岁……
9月17日,我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虽然我已离世,但为之自豪。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69篇作品,营员“一声雷”的第5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