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有袋动物起源于澳洲吗?

澳洲有袋动物没有出现在其他大洲,因为海洋隔离了澳洲大陆。澳洲的动物独立演化,与其他大洲动物都不同。

我们先来看澳洲大陆和其它大陆之间的生物分界线,华莱士线。再说分界线怎么形成的,澳洲动物为什么会跟其他地方的动物不一样。

华莱士线

华莱士线以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的名称命名。

1854年到1862年,华莱士在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观察岛屿上的动物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加里曼丹岛、爪哇岛、巴厘岛上的动物与苏拉威西岛、龙目岛上的动物差别很大,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线把东、西两边的生物分割开。

巴厘岛与龙目岛仅仅只有25公里的距离,中间隔了一条海峡,就把两边的生物间隔成两块不同的区域。巴厘岛跟西边的爪哇岛上的鸟类种类基本相同,但跟龙目岛上的鸟类只有50%的相同。

上图是华莱士线,从巴厘岛与龙目岛的分界开始,北上经过加里曼丹岛与苏拉威西岛的分界。这条东西分界线等于亚洲与澳洲的生物分界,西边是现在我们大陆上常见的动物,东边是大洋洲的特有的有袋动物。

在已知的苏拉威西岛动物群中,62%的哺乳动物、27%的鸟类、62%的爬行动物和76%的两栖动物是特有的。这些动物在西边的加里曼丹岛上都没有

在华莱士线之后,生物地理学家尝试着画出一条更明确的亚洲与大洋洲分界线。有了后来的韦伯线、莱德克线。

上图是三条线的地图,玫红色是华莱士线,黄色是韦伯线,绿色是莱德克线。莱德克线(Lydekker’s line)在华莱士线的东边,贴近新几内亚岛边缘。在莱德克线和华莱士线之间,是澳洲动物和亚洲动物的过渡区域。[知道日报-法兰西is培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其他平台]

大洋洲动物

虽然现在鸭嘴兽、考拉,还有其他有袋动物都只在澳洲才有,但是它们并不起源于澳洲,有袋动物的足迹遍布在板块分裂之前的大陆上。

2.5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2亿年前,超级大陆分裂成南北两块大陆。北部大陆主要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南部大陆主要是单孔类和有袋类哺乳动物。一片辽阔的森林横跨南部大陆,从现在澳洲东南部,穿过南极洲,一直到南美洲,三种哺乳动物(单孔类、有袋类、胎盘类)都生活在这片森林里。

1.4亿年前,印度与南极洲和澳洲分离,形成印度洋。澳洲和南极洲向南漂移,远离其他大陆,被海洋隔绝。印度板块漂移时连接到了旧大陆的北部板块,大陆上的单孔类和有袋类动物没法跟更高等的胎盘类哺乳动物竞争,尤其是捕猎动物的壮大,有袋动物被猎杀直至灭绝。

被海洋隔绝的澳洲大陆,不受其他大陆上的动物影响,有袋动物继续独立演化。澳洲的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覆盖越来越少。首先,在缺少食物的严苛环境中,食草类动物比肉食动物的优势更大。澳洲大陆大部分动物是食草类和吃昆虫的小个头杂食类动物。吃肉的大型捕猎动物几乎没有,捕猎的袋狼也在1936年灭绝了。

其次,相比于胎盘类动物,单孔和有袋动物的妊娠期更短,更适应新环境。单孔动物现存的仅有鸭嘴兽和针鼹(上图)。有袋动物中的考拉、袋鼠成为澳洲大陆的动物代表。有袋动物的生殖孕育比胎盘动物要灵活,比如袋鼠同时能有三个阶段的孩子,一只蹦跶在育儿袋外(但仍在哺乳期),一只呆在育儿袋内保温哺乳,另一只还怀孕在肚子里。在环境极端恶劣时,袋鼠还能中止妊娠,抛弃幼崽。        最后,独立演化的澳洲动物,也意味着更容易受到新来的捕食者的攻击,而新来的捕食者在澳洲却没有天敌。人类带来外来物种:甘蔗蟾蜍,兔子和野狗,因为没有天敌,就在澳洲泛滥,影响本地生态。

澳洲与世隔绝,大陆上的动物与其他地方的动物分开演化,填补了类似环境中的生态位。因为有澳洲这片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环境,我们能观察到全面有趣的生物演化过程,比如趋同进化。

趋同进化指血缘关系很远的生物,因为生活环境相似,结果演化成外貌、习性都差不多的生物,比如澳洲魔蜥和德克萨斯角蜥。

上图左边是澳洲魔蜥,右边是美洲角蜥。两种蜥蜴生活在沙漠上,吃蚂蚁。全身长满刺状的鳞片,鳞片上的皱褶形成蜂窝状结构可以蓄水。两种蜥蜴最奇特的地方是能用脚喝水。蜥蜴站在泥水中,能通过皮肤皱褶形成的毛细管网吸收水分,从脚部运输水分送进嘴里。

看上去长得很像,拥有共同本领的蜥蜴,血缘却间隔很远。澳洲魔蜥是棘皮蜥属(Moloch),而德克萨斯角蜥是角蜥属(Phrynosoma)。

在澳大利亚,90%的哺乳动物、70%的鸟类、88%的爬行动物和94%的青蛙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这正是澳洲大陆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