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今天,业余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111岁的人间奇迹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10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刚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1923年,17岁的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攻经济学,兼修语言学。
1925年(19岁),上海发生“五卅惨案”。19位中国籍教师和包括周有光在内的550多位中国学生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成立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周有光在这里继续学习,直到大学毕业。
当时周有光的妹妹与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是同学,两家兄弟姊妹间经常来往。周有光与张允和逐渐从相识到相知相恋,1933年4月30日,二人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29岁),周有光放弃日本学业回国,任教于光华大学,并且在上海银行兼职,从事经济金融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任职。
他曾到美国,经朋友介绍与爱因斯坦会面交谈两次。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业余时间,利用好完全可以在另一门学科有所成就!周有光深受启发,工作之余,在语言学方面用功最深!
(1948年周有光在英国剑桥)
1949年(43岁),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回国,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当教授,并在上海银行兼职。虽然一直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周有光始终对汉字语言的研究十分关注。
当时,中国文盲很多,如何快速提高识字率,是一个大问题。文字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精通四国语言、发表过多篇拼音和文字改革论文的周有光,受邀参加。1955年10月(49岁),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然后留在北京,成为“文改会”第一研究室主任。
他到北京,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同时也幸运地躲过1957年的上海经济界“反右运动”。从此,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位金融学家,多了一位语言文字学大家。
当时,汉语拼音研究的议题一直悬而未决,光是采用什么样式的字母,就引来各路专家争执不休。最后周有光力排众议,提议使用在形体、语音上有优势的拉丁字母,经过三年一次又一次的定音修改,他带领专家们精心编订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52岁),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大通过。汉语拼音成为了全国小学的必修课,大大降低了全国文盲率。如今中国的文盲率几乎为零,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澎湃不息的动力。
回头再看,《汉语拼音方案》居功至伟。
此后,周有光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研究语文的现代化。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
1966年(6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他被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劳动期间,他仍坚持文字研究,拿着一本《新华字典》,作字形分析,科学分类统计,把信息论引入古老的汉字研究领域。
1980年,文革后,周有光发表了《现代汉字学发凡》,开创了现代汉字学。
(1979年,周有光(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组织会议)
1982年(72岁),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投票通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这使得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交流上汉语成为通用语言。
1985年,周有光还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周有光夫妇与沈从文夫妇,左起依次为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1989年(83岁),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和《比较文字学初探》。他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阶段。
2002年8月14日(96岁),93岁的妻子张允和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重病住院。2005年,他出版文集《百岁新稿》,书序中自勉“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满100岁。他立志“终身教育,百岁自学”,继续苦苦求索真理,笔耕不辍。八年间,他接连出版了《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文化学从论》、《周有光文集》等,堪称奇迹。
2016年1月13日,周有光以110岁高龄成为超级“人瑞”!第二天清晨,周有光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嵩寿111岁。
他的一生正如妻子张允和所写的那样:“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67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3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