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调查局成长史:通过印第安凶案,解决大麻烦,胡佛的成功之道

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影视作品中的常客,只要荧幕中有人喊出“联邦探员,别动!”这句话,观众们就知道好戏上场了。

现在的FBI风光无限,但在20世纪20年代,它还没有被冠以联邦的头衔之前,名字就叫调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BOI),仅是美国司法部下属的一个职能局。

一个小部门如何跃升为举足轻重的暴力机器?这一段鲜有人知的历史,全得益于埃德加·胡佛,他通过一连串操作,成功地将联邦调查局升格为美国最大的权力部门之一。

△埃德加·胡佛

丑闻缠身的调查局

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沃伦·哈定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司法部充斥着不合格的官员,他们私德败坏,用人唯亲,当时的调查局长威廉?伯恩斯也是其中之一。

伯恩斯在特勤局当侦探时,能力十分出色,被称为“美国的夏洛克·福尔摩斯”。1921年,在被指派为调查局长后,伯恩斯风格大变,开始曲解法律、雇佣不正派的探员。也就是在此时,司法部由于渎职、腐败和不作为,逐渐被称为不检点司法部(Department of Easy Virtue)。

1924年,一位参议员揭发了石油大亨哈利?辛克莱尔对内政部长艾伯特?富尔行贿的事,后者用非公开招标的方式,擅自将美国海军在茶壶山的油田转让给了前者。茶壶山丑闻震惊了全国,独立调查小组通过后续的侦查,将美国司法系统的腐败展示在了公众面前。

当国会开始调查司法部时,威廉·伯恩斯和司法部长动用所有权力,用执法机关的手段来阻挠调查。一些国会议员被跟踪,他们的办公室被非法入侵,甚至电话也被监听了。一位参议员忍无可忍,公开谴责“那些非法阴谋……诱饵和窃听器”并没有被用来“侦查和对付犯罪活动……而是被用来保护腐败的官员、受贿者及其亲信。”词锋直指司法部。

卡尔文·柯立芝

1924年的夏天,哈定总统的继任者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正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迫使司法部长辞职,并除掉了威廉·伯恩斯,然后指派哈伦?斯通(Harlan Stone)为新任司法部长。

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新颁布的联邦法律,斯通认为国家级的联邦警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于顾忌之前调查局不光彩的历史,他打算降低调查局的地位,第一件降低调查局身份的事,就是启用埃德加·胡佛。

年轻的胡佛

胡佛出场

许多批评司法部的人盯着哈伦·斯通的一举一动,斯通没有让观众失望,他让仅仅29岁的副局长埃德加·胡佛担任代理局长。虽然胡佛因为掌握藏在暗处的情报部门,躲过了之前茶壶山丑闻的污点,但他并非一尘不染,他负责管理的情报部门,游走在灰色地带,暗中监视各方人士。

胡佛能力很强,1917年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只花了两年时间,就爬到了司法部新成立的情报部门主管的位子上,1921年又升迁为调查局副局长。胡佛从来没有当过警探,也没有经历过枪战,更未亲自逮捕过任何人,他家祖孙三代都为联邦政府工作,跟寡母同住的胡佛不近女色,不爱金钱,所以很少落下把柄,另外,他身上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无派系,这在华盛顿的政治势力派别战争中是个优势。

年轻的胡佛

胡佛唯一的爱好是权力,为了建立自己的调查帝国,他早就对局长职位垂涎三尺了。他对斯通隐瞒了自己在国内监视行动中幕后黑手的身份,并且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职业官僚,而非毫无道德底线的情报头子,他向新任司法部长承诺解散情报部门,积极实施改革计划。

通过改革,胡佛一步步将调查局改造为他渴望已久的现代化力量机构。胡佛向斯通表示,他已经彻底调查了人事档案,揪出了心术不正、该被开除的探员,并表示已经依照斯通的要求,提高了新探员的加入门槛,要求新人必须有法律背景或具备基础会计知识。

1940年的胡佛

1924年12月,深谙媚上之道的胡佛梦想成真,斯通扶正了他局长的位置。得到正式授权,胡佛开始构筑自己的调查帝国,他小心翼翼地处理所有牵扯调查局丑闻的案件,生怕与“墨迹未干”的茶壶山丑闻沾上关系。胡佛要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奥塞奇印第安连环凶案(Osage Indian murders)。

棘手的连环凶案

胡佛对调查局进行了清洗,将许多执法人员解聘,因此局内充斥着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有人形容这些生瓜蛋子“打字比开枪快多了”,这话一点不假,一位当时的新探员,后来的资深探员承认:“我们当时就是一群菜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新手无法应付复杂的局面,因此当奥塞奇案件爆发后,胡佛忧心忡忡,同时又满怀希望,他明白,必须将这个案子处理地“恰到好处”,才能稳住自己的位子,并获得大人物的肯定。

自1921年开始,俄克拉荷马州奥塞奇县的印第安人被连续杀害,到1924年胡佛接手时,遇害者已达到24人。虽然人们都认为被杀的印第安人与当地蕴藏的石油有关,但谁也无法找出证据。之前伯恩斯还在任时,派过探员去奥塞奇调查,但他们都无功而返。奥塞奇部族的长老甚至自己出钱,请求调查局再次行动。

奥塞奇印第安人

本来胡佛想打太极,将这件棘手的案子推给州警,但因为之前有一位探员异想天开,导致调查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名探员劝说俄克拉荷马州长释放了一名亡命徒,以协助调查奥塞奇凶案,没想到亡命徒脱离控制,重操旧业,抢了一间银行,还杀了一名当地警官,调查局花了数月时间才逮捕了这名屡教不改的罪犯,平息了一场灾难。

在这期间,胡佛长袖善舞,成功地和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这件足以令调查局名誉扫地的事件按了下去。但是,华盛顿方面已经有人对他不满了。

奥塞奇印第安人

胡佛明白,自己的权力还十分不稳,而奥塞奇又让他碰上了自掌权以来就一直极力避免的事——轰动性的丑闻。以茶壶山丑闻为例,只要爆发任何关于他不称职的新闻,自己的事业就完了,而他不想29岁就退休。

通过解决一个小麻烦去解决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奥塞奇凶案,胡佛调来了一些经验丰富,同时懂得应付媒体舆论的老探员。他给了这些探员“尚方宝剑”:直接接管俄克拉荷马的调查办公室,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胡佛还向这些“老油条”传达了足够的信息,如果案件得到解决,他们的奖赏可不仅仅是一枚勋章那么简单,但是如果案件没解决,同时惹来媒体鞭挞调查局或胡佛本人,那探员都将被放逐到偏远的驻点,永世不得超生。

老探员们跟局长一样如履薄冰,但他们还是成功地缕清了线索,在内政部印第安人事务局卧底长达两年的特工的协助下,他们锁定了凶案的主谋,一个被称为“奥塞奇山之王”的农场主威廉·黑尔。黑尔与他的家人,通过联姻以及谋杀等方式,获得了不少印第安人的财富。探员们将情况汇报给胡佛,让后者掌握了控制局势的主动权。

奥塞奇凶案的关系图

随着案件的推进,自1926年开始,威廉·黑尔及其家人在调查局探员的持续压力下,终于低头认罪,并受到州和联邦两级审判。胡佛利用有利时机,一方面引导舆论将功劳算在调查局探员身上,绝口不提卧底探员的贡献;另一方面,他通过消灭著名罪犯的行动,成功地将社会目光从奥塞奇案转移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枪战上。

20世纪30年代,因为经济大萧条,很多走投无路的人铤而走险,干起了杀人越货的买卖,有鉴于此,胡佛掀起了一股打击罪犯的浪潮,制裁了诸如银行劫匪,绰号“娃娃脸”的尼尔森(“Baby Face”Nelson);管理几大黑帮,绰号“老妈”的凯特·贝克(Kate“Ma”Barker);以及心狠手辣,绰号“恐怖”的阿尔文·卡尔皮斯(Alvin“Creepy”Karpis)。这一系列打击犯罪的行为,为FBI挣了不少面子,他们的形象逐渐好转。

胡佛深谙政治之道,他将调查局改组为了一个双面部门,对大众来说,这是一个制裁犯罪,生活在枪战中的正义部门,而对华盛顿的政客来说,调查局能够提供任何监视、监听和情报搜集的服务,胡佛是一位称职的情报总管,能随时为大人物提供必要的“帮助”,以稳定国家“安全”。

为了奖励“忠诚、勇敢、正直”(FBI的座右铭)的调查局,1935年,调查局被冠上了“联邦”的前缀,使其成为了国字号部门,同时,为了奖励胡佛的忠诚,华盛顿各界人士一致认为应当由他一直管理联邦调查局,外人不得插手。

从此,埃德加·胡佛开始成为在位时间长达50年的“调查帝国”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