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将冯子材,有哪些人所不知的轶事?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六·冯子材传》云:

“子材躯干不逾中人,而朱颜鹤发,健捷虽少壮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语,发饷躬自监视,偶稍短,即罪司军糈者。治军四十馀年,寒素如故。言及国梁,辄涔涔泪下,人皆称为良将云。”

《清史稿》评价冯子材有“人皆称为良将云”,故而,本文标题有“良将冯子材”一说。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冯萃亭少保轶事》一节。

冯子材,号萃亭,清德宗光绪(爱新觉罗·载湉)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晋太子少保。

故而,笔记作者李岳瑞称呼冯子材为:冯萃亭少保子材。

话说,冯子材可以称作是清朝名将中首屈一指的的人物。

最初,冯子材是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中活动的。

因为太平军被清廷目为叛逆,所以,冯子材最初是站在清廷的对立面的。

后来,冯子材归顺,隶属于清廷的淮北大营。因为在军中的表现优异,所以,他屡经推荐拔擢,一直做到了在地方上统领军队的将帅职位。

农历乙酉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二月,法国军队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法军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此即谅山之败。

谅山之战,法国军队攻陷镇南关之后,进而入逼龙州。

清廷官军再战再败,广西的军事,已呈现无法收拾的局面。

此时,冯少保已年近七十,他统帅的萃字五营官兵在前方,处于与法方接触的区域内。萃字五营的中路官兵布阵在山顶。

冯子材在山顶督战,看见山下各路人马被法军进攻后,狼狈败退。对此,他非常气愤,马上带着兵器从山顶徒步冲了下来,脚上穿的,还是草鞋。

冯子材带队,高声大呼,冲入法军的阵中,开始了肉搏战,拼尽全力与法军厮杀起来。老人家虽然年近七十,但是,打起仗来,勇猛无比,冲进法军阵营之后,真是所向披靡。

有冯子材带领的官兵奋力前进,清廷的其他官兵也跟进战斗,于是,在一场恶斗之后,法军全线崩溃。冯子材带领官兵,一路追击,大约跑了一昼夜的时间,一直追到了谅山,才收队。

据说,法军在被追得落荒而逃之后,一路奔跑。后来,在发现清廷的官兵不再追赶他们时,这才停歇下来,安营造饭。可是,饭还没做熟,忽然听见营外有人马之声,惊魂未定,慌乱之中,还以为冯子材领着官兵又追上来了,顾不得锅灶行礼,再次狂奔逃窜,好一阵子,都不敢停下来喘息。

这样,清廷的军队才收复了被法军侵占的谅山。清廷与法国方面商定休兵,双方达成了和议。

这是自清廷被外国人入侵开始算起,五十年以来,第一次战胜白色人种。清廷自与外国人交涉以来,能够为国民长脸、能够让国民吐气的,算来,也似乎只有冯少保一人而已。

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仔细检点冯子材的生平事迹中,他也有让人觉得十分可笑的行为。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叛将李扬材在越南作乱,谋划着要侵犯清廷的粤、桂边地。粤、桂总督上奏朝廷,请派冯子材统领诸路人马,出边关督战剿叛。

冯子材受命之后,统领人马,奔赴粤、桂边地,大破叛军。李扬材被剿灭后,冯子材凯旋入关。

清廷对冯子材的战功大加赞许,赏赐优渥。

此次战功,在赏赐给冯子材的物品种,有一部朝廷新编撰的书籍,书名《平定粤匪方略》。

在这部书中,记载有冯子材的事迹。书中关于冯子材没有归顺清廷之前的事情,记载得非常详细,例如冯子材在没有投诚之前,他是如何地与清廷的官兵进行激烈地斗争等。关于冯子材的所有事情,书中都未曾避讳,直笔书写,没有隐晦。

冯子材读完这部书之后,看到书中对自己的过去直言不讳,他心中非常不好受。

思来想去,冯子材为了《平定粤匪方略》中所记载的自己过去的种种,专门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

这份奏折的大体内容如下:

臣年少时节,因家境贫穷,衣食无靠,为饥寒所迫,误入叛乱之徒的队中。这其实就像夏桀的犬儿向唐尧狂吠一般,一切少年时的作为,皆非出于本心。

自臣投诚以来,二十年间,凡东南有兵事起,臣皆每役必从。臣之所以在阵前奋力拼杀,不顾死生,就是希望能够救赎以前的过错,附骥于朝中忠义之臣的行列。

朝廷所赐《平定粤匪方略》一书,臣已恭读。此书,对于臣以前的种种事迹行为,记载甚详,巨细靡遗。臣深知,史官载记,其天职就是信实,当然应当据事直书。但是,臣伏读之后,总是觉得异常惭愧,无法作人。

臣斗胆,不知朝廷可否悯臣之忠恳,大开天恩,念在臣为国家尽心尽力的份上,把臣的往事一笔勾销。

臣恳请朝廷,命令史官,将《平定粤匪方略》一书中,凡有“冯子材”三字的地方,均在“材”字上增加一笔,改作“林”字。

若朝廷依臣所奏,则臣对朝廷的真诚感激,就会更大、更深,以至于无极。

冯子材上疏请求朝廷修改《平定粤匪方略》、隐去自己名字一事,如果是发生在文官身上,那么,一定会立即遭到朝廷严厉的谴责与处罚。

当时,冯子材上疏之后,朝廷念在他曾经亲历战争,屡立大功,并且,考虑到武将对朝廷的掌故了解不多,并没有对他做严厉的处分,仅仅降旨对他进行了斥责,但是,降旨中更多的还是对他的宽慰。

这里,再补充介绍一下分冯子材其人

冯子材,生于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享寿86岁。

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

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

历任广西、贵州提督。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年间,从向荣、张国梁攻打太平军。

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击毙法军74人的镇南关大捷,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

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农历甲午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

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去世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另外,再简单说一说《悔逸斋笔乘》作者李岳瑞。

李岳瑞(公元1862年~公元1927年),字孟符,陕西咸阳庇李村(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清德宗光绪八年(公元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办铁路矿务事。

自幼跟随刘古愚读书。曾受到光绪帝重用。

“戊戌维新”期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负责接奉传旨要务,同宋伯鲁组织关西学会,积极参加保国会活动,是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间联络的重要人物;常把朝廷重要情况转告维新人士及国闻报馆,宣传变法维新主张,主动承担《时务报》在京募捐收款与发行工作.扩大维新宣传;将《时务报》每期寄刘古愚100份,扩大维新在西北影响。

变法失败,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年10月被革职.回咸阳家中赋闲。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经张元济邀请,赴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农历辛亥年)后,任清史馆编修,参与编纂《清吏稿》。

晚年回归故乡,著有《国史读本》、《春冰室野乘》三卷、《悔逸斋笔乘》、与梁启超等合著《中国六大政治家》等。

(全文结束)

作者:史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