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娃娃影响的女性,以及影响她的女性
2019年6月,两款形象特殊的芭比娃娃将与我们见面:一款坐着轮椅,另一款装有假肢。秉着广告语“你无所不能”的精神内核,芭比之前就曾以运动员、工程师和拳击手的形象示人。这两款“残缺美”芭比,则意味着制造商美泰公司在消除歧视、鼓励多元化审美的宣传路径上再进一步。
但公众也不难猜测制造商的“良苦用心”。残疾人权利倡导组织Respect Ability负责人珍妮弗·拉斯兹洛·米兹拉就提到:“芭比背后的大公司十分清楚,将残疾人列入营销对象是件正确而有利可图的事情。”
今年3月,芭比迎来60周年诞辰。和许多逐渐走向人生深水区的平凡男女类似,这位60岁的“冻龄”娃娃正处在一种微妙境地。
一方面,她依旧精致优雅,但这副模板化的美丽皮囊又为她招来女性主义者和多元文化倡导者的非议,成为她实现转型的瓶颈;另一方面,她被看作上流生活方式的化身,像一面镜子那样折射观念交锋与变迁——如同被任意书写的白纸,在不同政治立场、价值观体系的诠释下呈现出千差万别甚至互相冲突的面貌。这些恰恰让芭比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符号。
从儿童玩偶到大众偶像
“如果你是个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女孩,会深信成年后的生活既刺激又魅力四射,充斥着多金的帅哥。他们竞相博你倾心,然后你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以上便是我们当年常看的那些片子灌输给我们的想法……它们教会我们美丽、高端时装和Mr.Right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正如刊载于1997年《芭比时尚》杂志的这段文字所言,与时尚紧密结合,或许正是芭比娃娃一炮而红的原因。那是1959年,这位性感又摩登的女郎,以一身斑马条纹泳装加细高跟鞋的行头,在纽约玩具展览会上完成首秀。
彼时,市面上的洋娃娃大多是真正意义上的“娃娃”——五官与秀兰·邓波儿如出一辙,身上是年代久远的维多利亚式软帽、披肩、大蓬裙。即使是当年独领风骚的“露华浓小姐”和“茜茜娃娃”已经穿上定制时装,却仍难免“小女孩偷试妈妈裙子”之感。
相比之下,芭比丰胸纤腰、金发红唇、柳眉高挑、眼神冷艳,堪称玛丽莲·梦露与“玉女”比·雷诺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她衣柜里的华服和珠宝,设计灵感全部来源于迪奥、纪梵希、巴黎世家等一线大牌。出道不久,她很快与一个名叫肯的帅哥(也是玩偶)出双入对,仿佛从《罗马假日》《龙凤配》《愿嫁金龟婿》中走出来的女主角。
不过,芭比不是历史上第一个走性感路线的玩偶。20世纪50年代初,脱胎于成人漫画的德国洋娃娃“莉莉”已经主打“绝色尤物”牌,并因此被许多男士放在汽车驾驶座旁的隐秘位置。芭比的形象也与“莉莉”有着直接关系——美泰公司一直在弱化芭比创始人露丝·汉德勒当初对着十多个“莉莉娃娃”寻找灵感的事实。
无可否认的是,以芭比为起点,洋娃娃由千人一面、时空属性模糊的“玩物”蜕变为存在于当下生活的光鲜偶像。
现代女性自我认同的启蒙者
“让美丽变得可以想象”是汉德勒的宗旨所在。“她当然是漂亮的,但不会特别出挑到让女孩们无法将自己代入,从而产生挫败感。她的形象是十几岁的少女尝試拥有的,不过我更希望她们能通过芭比做自己的梦。”汉德勒说。
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可能尚显前卫。19世纪末,得益于打字机的发明,在政府、企业、学校或社会组织谋求一份文员、秘书工作成为许多美国女性职场生涯的开端。到1950年,美国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54.5%;而由第三产业创造的近600万份工作中,有580万份主要由女性来承担。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提到:“正由于她们是秘书、职员,是经商的女性或者职业妇女,她们——白领姑娘——对我们头脑中的‘办公室’这个概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她’就是办公室。”
在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60年代,律师、学者、医生、政治家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这些从事脑力劳动、生活品位不凡的中产女性,具备了可观的消费潜力,开始成为资本留意甚至刻意讨好的对象。
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芭比娃娃的华丽转身则成为这种趋势的隐喻,正如芭比给人的感官体验,是纯然属于公共生活范畴的——无时无刻不保持一种妆容精致、身材无懈可击、造型一丝不苟的社会形象。
这给小女孩们带来了开天辟地的女性认同启蒙——作为女孩,可以不是婴儿那样被哺育、爱抚的“洋娃娃”,更可以是集出众特质于一身、值得膜拜的“大明星”;作为女人,可以不是囿于厨房和卧室的主妇,还可以是随时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工作挑战、成为职场风景本身的女强人。
但“完美”往往是赞誉与诟病、优势与瓶颈的集合体。所有令芭比娃娃显得木秀于林的特质同样未能逃脱这条规律。
当“死亡芭比粉”这种驾驭难度极高的口红颜色将芭比推上“风格女王”宝座时,一种有关美的苛刻标准也诞生了:作为“人间芭比”,身材须向超模看齐,精确到身高“5英尺8英寸”(1.7米)和三围“36-18-33”,妆面则是普通女性极难驾驭的冰蓝色眼影。
从名媛金·卡戴珊到炙手可热的韩国女团“小姐姐”Lisa,从《律政俏佳人》中一身粉嫩杀入哈佛法学院的艾丽·伍兹到传奇女星麦当娜,这些被称为“人间芭比”的女性,不仅拥有一种恰到好处地摆荡于成熟妩媚与甜美可爱之间的人设路线的能力,更掌握着经久不衰的话题热度。
想加入她们?前提是你本人必须是个“条儿顺盘几亮”、在人海之中极其打眼的金发美女。
被消费与操纵的“芭比魔咒”
对于来自不同阶层、族裔、宗教与文化背景,试图将人生梦想寄托在芭比身上的平凡女孩而言,这一难以企及的美丽神话则与压迫并无二致。
美国社会文化史学者米丽亚姆·福曼·布鲁内尔指出:“芭比诞生于一个大规模探讨种族差异议题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参加过‘自由乘车’运动(旨在挑战美国南方巴士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运动)的一半高校学生都是年轻女性。但拥有跑车的芭比似乎并不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没什么非裔美国人朋友。她的金色头发、蓝眼、粉嫩皮肤仍代表着统领战后通俗文化界的那种美国种族、性别、阶层的理想典范。”
“芭比魔咒”同样以相当严厉的形式作用于女孩们的身体,并显著影响她们对自己体形的期望值。例如“真人芭比娃娃”——来自乌克兰的模特瓦莱里娅·露可安诺娃,她不仅照着芭比的形象频频对自己的脸和胸动刀,还因为“谁更像”“谁更假”的话题,与贾斯汀·吉德利卡斗嘴——这是一个热衷于把自己改造成芭比男友肯的美国人。还有“睡衣晚会芭比”的那个永远显示110磅(约99.8斤)的體重秤,则为林林总总的节食、塑身行动提出了明确指引。
“芭比展示了女孩们的无限可能性,不过那些丰满的、不够白暂的,或者与芭比那种“标准化的极致匀称的身材存在差距的女孩,可能就被排除在外了。在‘女人看起来应该如何’这个问题上,如果女孩们只被灌输一种狭窄的理念,她们的想象力也将受到限制。”《卫报》美国版专栏作者、女性主义作家杰西卡·瓦伦蒂如此质疑芭比娃娃的广告词“你无所不能”。
“芭比魔咒”的原罪或可最终归结为某种消费主义的阴谋。按照《赛博格与芭比娃娃:女性主义、流行文化与后现代身体》一书作者金·托福尔的说法,芭比是“晚近资本主义女性气质建构的完美典范”,既拥有随时买买买的“败金小姐”人设,本身也是随时可供购买、消费、操纵的商品。社会学者玛丽·罗杰斯则将这种“消费主义”的范畴延伸到通过整形手术、健身俱乐部和健康疗养改造身体——只要有钱,投入足够精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脱胎换骨,然后迈向成功、幸福。
不断被形塑的“塑料”芭比
在不断遭到“炮轰”的过程中,芭比的“父亲”美泰表现得比谁都政治正确。翻翻芭比的履历,你会发现她不是“胸大无脑”的花瓶。1960年代至今,她体验过演员、医生、教师、工程师、公司总裁、航天员等80多种职业,她还参加过2000年奥运会游泳比赛,也以见习军士的身份亲历1991年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
在《美国梦的脸孔:芭比娃娃(1959-1971)》一书作者克里斯托弗·瓦拉斯蒂看来,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生轨迹”精到地诠释了美国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
芭比也并不总是美国都市女性的形象。她尝试过非洲式爆炸发型,也戴过穆斯林头巾,还穿过旗袍、和服与纱丽……她的取材标准也从最初的“够美国”,转化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显著影响力并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杰出女性。无论是非裔英国拳击运动员尼古拉·亚当斯,还是中国“国民女”关晓彤,都被其无差别收入囊中。
风靡全球的芭比娃娃
针对受到女性主义者批判最多的“身材歧视”,美泰也想出了应对之策。在2016年推出的芭比新系列中,总共有33款包含瘦小、高挑、丰满三种体形和多种肤色、发型的芭比供选择。试想象,一个肚腩明显、小腿粗壮的芭比所释放的平等意味,还不够革命性吗?
但想要击穿族裔、宗教、文化壁垒,突破刻板印象,绝非在装扮上“转型”这么简单。主攻非裔美国文学与女性主义理论的文化研究学者安·杜希尔认为,从外形特征来看,“多元文化的芭比”仍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谓“差异”仅仅体现在皮肤颜色和服装上。尽管美泰一直不遗余力地营销这种“差异”,但它只是将真正的差异折叠成一种多元化的“同一”,并不能取代白人“自我”与黑人“他者”之间的阶序差别。
独立、自信、敢于挑战不可能……一切美泰希望传递给女孩们的价值观都没能详细展开,只是像标签那样被贴在永远毫无瑕疵、正能量满满的芭比身上,看上去的倒更像规避“政治不正确”指控的公关辞令。而与那些手感柔软、造型“激萌”的亚洲系公仔相比,芭比又透着满满的居高临下的距离感。
与芭比息息相关的形容词“塑料”有双关含义,它既指代制作这些玩偶的材质,也强调她独一无二的属性——灵活、多变、可塑性强。从某种角度来看,芭比早已突破了美泰的设定。
当澳大利亚人贝蒂·斯特拉坎亲手制作“孕妇芭比”和“哺乳芭比”对抗孕妇污名、“芭比解放组织”在1989年将一批语音芭比的声音盒子换成动作类动画片《特种部队》周边玩偶以示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戏,芭比就在不断“转型”——她随时接受纂改和再创造。
这也正是芭比60年来一直存在着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关于这一点,“美泰诉‘水叮当’”案的裁定一语中的:“芭比已经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成了一种文化代表,因此会招来很多不同看法,有人将她看作理想的美国女性,有人则认为她行为放荡。”
(李欣荐自《新周刊》)
作者:卢楠
来源:《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