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可以称得上被关注最多的人类远亲,这个大约3万年前消失的人类,曾经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在地球上生息繁衍,还和现代人类的祖先交往频繁。但是就目前已经发现的化石资料看,尼安德特人分布的范围很有限,如果说智人靠双脚从非洲走向了世界,那么尼安德特人与之相比只踏足了其中的一部分,他们为什么没有智人那么能走呢?这得从腿脚说起。
尼安德特人从哪里来,走到了哪里?
很长一段时间里,化石的发现者往往都是采石工人,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也不例外。185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山谷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几个采石工挖出了16块骨头,其中包括一块头骨。采石工们起初以为是熊的骨头,但是拿给当地学者看过后,尼安德特人的“新生”开始了。
从那时至今16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学家已经在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了400多块尼安德特人骨头。在德国以外的地方,亦有许多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被发现。根据目前的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祖先为生活在距今60万年到40万年的海德堡人,而海德堡人的祖先则是走出非洲的直立人的一支。
从40万年前到大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遍布了欧亚大陆。从骨骼化石证据看,他们最西到达了西班牙(1848年发现的直布罗陀人骨骼化石),最东到达了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1938年发现的切舍克塔施人化石),最南到了巴勒斯坦(1932年发现的斯虎尔人化石和塔篷人化石),最北边到达了北极圈附近,即乌拉尔山脉中的贝佐瓦亚地区。这个范围并不小,但是与智人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尼安德特人没有灭绝,他们可能会走得更远,但事实上,尼安德特人的腿脚骨骼结构对于远距离行走来说“先天不足”。
尼安德特人为什么没智人那么能走?
现在已知最早的智人化石出土于以色列的米斯利亚洞穴,年代测定显示其距今17.7万年到19.4万年,结合其他骨骼化石和DNA分析,人们普遍认可智人是在大约22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与尼安德特人近40万年的扩张相比(40万年前到3万年前),智人的效率明显更高,这与智人更适合在开阔的平原进行远距离行走有关,而尼安德特人的腿脚更适合在丘陵地带的短距离运动。
由于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寒冷期,根据“伯格曼定律”和“阿伦定律”,他们的腿比智人短,尤其是小腿部分的胫骨和腓骨,以此来减少身体暴露的表面积,从而降低热量流失,化石证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早期欧洲大陆森林茂密,尼安德特人为了适应山地环境,也需要演化出适合山地运动的骨骼形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伯格曼定律认为同种个体,小的散热更快,更适应热带气候,因此,同物种的寒带个体粗壮,而热带个体纤细;阿伦定律延展了伯格曼定律认为,寒冷地区与热带地区相比,动物肢体更短,尤其表现在手指、脚趾等末梢,而炎热地区的动物肢体则更长。
小腿短意味着更适合短跑,上山时更节省力量。人类学家通过对短跑运动员的观察发现,他们的小腿比普通人要短,但是脚趾格外的长。小腿短意味着频率变快,脚趾长则可以使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变长,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动力。人类学家在意大利发现的尼安德特人脚印,也显示出他们拥有更长的脚趾。
除了小腿短、脚趾长外,尼安德特人的跟腱也与智人不同。跟腱对于行走意义重大,它从脚踝下方一直延伸到膝盖后侧,是人类体内最粗、最厚、最大的肌腱,跑跳时,跟腱就像弹簧一样,在脚接触地面时储存能量,随后回弹爆发。
由于尼安德特人的跟骨(脚跟股)比智人长,短跑时的爆发力更强,但是不利于长距离奔跑。
DNA证据也表明尼安德特人比智人更强壮,肌肉更发达,是好的“短跑手”,但不是好的“长跑者”。爆发力好对尼安德特人来说优势和劣势并存,优势是他们可以通过伏击,靠快速行动和强壮的身体获取猎物,无法走得更远则是“致命”的劣势。
当气候变得愈发寒冷时,尼安德特人不得不向欧洲西南部转移,并与从非洲“姗姗来迟”的智人相遇,二者在共存中的关系很复杂,但是仅就对苔原及开阔地带的适应程度来说,智人的耐力优势显现出来,在狩猎、对抗中都能够占据上风。
尼安德特人的旅程就此终止,而智人不仅取代了尼安德特人,还从这里走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