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你并不孤独:别人也在焦虑。焦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人们觉得2019过得格外艰难,我们在网上调侃地说着“我太难了”,在生活中却真切地感受着焦虑。

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或到了这个年纪,焦虑几乎无处不在。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打开手机,收到今日推送的新闻、看到凌晨错过的消息通知,来自教育、婚姻、职场等方方面面的焦虑,无论你是否身处其中,都会抵达你的面前。

焦虑好像被过度渲染和传播了,但它一定有害吗?

有时候,忙碌的工作似乎让我们无暇顾及内心的焦虑,但焦虑始终存在,这种渗透体现在你生活的快节奏上。

当你拿外卖的时候,会感受到外卖员怕超时、赶着接下一单的紧迫;当你在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身边所有人低着头正在不停刷手机。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好像喘不过气。

我们已经不忌讳表达自己的焦虑,然后呢,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将陪你一起来深入科学地认识焦虑,了解大家为什么焦虑,最重要的是,给你提供了如何对抗焦虑的建议。

1. 焦虑是什么?

我们在之前的多篇推文中介绍过,焦虑是一种以内心混乱状态为特征的情绪,通常是一种泛化的、不集中的、对某种情况的过度反应,伴随着紧张感、担忧的想法以及躯体变化(例如血压上升)等特征(APA, 2019)。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焦虑完全是不好的、有害的,但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感到的焦虑都是一种现实焦虑,这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焦虑,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焦虑,能够让人更有行动力。

有研究显示,比起完全不焦虑的人,感受到一定焦虑水平的人,工作效率更高,工作质量也更好。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焦虑的:“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可用为一切情感的兑换品”。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自己没有明确的感情,都可能以焦虑的形式被我们感受到。当我们对焦虑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或许能更客观地看到焦虑对于我们的意义。

2. 焦虑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我们曾发布过一项关于当代人焦虑的调查。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53.57%)肯定了焦虑有积极作用。

调查中,分别有27.31%、22.31%及18.24%的小伙伴认为焦虑能够“提供反思生活的机会,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加强学习/工作的动力”,及“提高对生活风险的警惕”。        事实上,适当水平的焦虑确实能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处境。

一项研究指出,当感到焦虑时,人们变得能够客观地接受信息,从而导向更好的决策(Garrett et al. , 2018)。也就是说,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你看到好坏两面,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而且,如果你经常觉得焦虑,这可能是你智商高的表现。

2015年的一个新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相关性: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

另一方面,焦虑也真的会影响专注力或短期记忆要求较高的任务的表现(Eysenck & Calvo, 1992)。

调查中,大家认为焦虑导致最主要的三项消极影响分别是“注意力下降,学习/工作效率变差”“逃避社交”“食欲下降或睡眠不好”,分别占所有回答的23.84%、20.27%、16.86%。        3. 关于焦虑,你可能不知道这3件事

a)你可能高估了你的焦虑水平。

在调查中,大家对自己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进行了1到10分的评估,其中有59.94%的人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为高(8-10分)。

我们同时通过“我容易紧张和着急”“我工作压力很大”等8题测量了大家的客观焦虑水平,结果显示仅有28.01%的人客观焦虑水平的确很高。

也就是说,至少有1/3人高估了自己的焦虑程度。

b)女性比男性更焦虑。

不同性别焦虑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的焦虑水平比女性更低,焦虑水平高的女性占28.79%,而男性比例为23.49%。        c)结婚对降低焦虑没用,但是变老可以。

不同的婚恋状态焦虑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也就是说,未婚人群并没有比已婚人群更焦虑,反之亦然。不过,受访的年龄越大,焦虑水平越低(p<0.01)。       要想探究焦虑的原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在焦虑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近1/4的人(24.97%)因为学业/事业发展达不到预期而焦虑,其次有16.78%的人会因亲密关系不够理想/无法得到亲密关系、15.77%的人因经济压力感到焦虑。        可见当代人还是在求发展、求爱、求财的路上,被焦虑裹挟着亦步亦趋。

1.你害怕不确定,又追求控制感。

不确定性是焦虑的最大来源。现代人越来越广泛的焦虑,不仅与我们每个人能感受到的不确定性程度有关,还与每个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有关。

我们邀请受访对“意料之外的事情会让我非常沮丧”“哪怕最小的疑虑都会阻止我行动”等5项陈述进行判断,测量了大家对不确定的容忍度;受访们还对自己感受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打分(1-10分)。

数据的结果显示:人们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越低、感受到生活不确定程度越高,其焦虑水平也就越高(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6和0.36)。

那人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感到确定呢?

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Shapiro et al. , 1996)。

比如,你已经提前做好了项目规划与预案,各项任务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中,且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此时,你就会有一种确定和安全的感觉。

Shapiro等人(1996)认为,这种由控制带来的安全感,是人们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

2.科技进步加快了生活节奏。

英国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博士认为,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整体的生活节奏已提高了10%。

他指出,科技进步是对人类集体产生紧迫感的可能解释之一。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快,人们更易获知他人的生活状态。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微信随时得知,远在美国的儿时伙伴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因而更容易因产生相对剥夺感而焦虑。

本次调查中,就有近1/3的受访认为“同辈比较和压力强化了他们的焦虑”。


        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看不到终点线的比赛,还要持续追赶别人的步伐。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追赶自己。

“倍速”追剧、不停刷新朋友圈和微博、无法停止忙碌的工作,“快”在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孔不入。

3. 社会文化让焦虑成为集体心态。

弗洛姆认为:“(与)人格及其困境相关的特殊需要,不是来自性格本能,而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整体处境。”也就是说,焦虑的来源也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因素。

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势必会经历自我和人际关系的冲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个体的一生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也同时需要对从属的家庭、家族负责。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比父辈受教育的年限更长,探索人生的机会更多,确定事业、建立核心家庭的时间也比过去更迟。

尽管我们都认为传统制度已几经更迭,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在延续。

大部分年轻人显然不太可能“三十而立”,却潜意识里仍认为那是需要达成的个人目标。

就像歌手李健曾在央视《开讲啦》说的那样:“三十而立是不正确的,三十很难立起来。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太着急,不能像我当时老想这句话,我觉得四十(能立)就不错了,真是这样的。”        1. “过来人”的尝试:要找到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在调查中,83.07%的受访表示曾经尝试积极改善自己的焦虑状态。

我们也收集了大家如何与焦虑共处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分别有26.09%、47.36%的受访认为找到适合的生活方式对缓解焦虑的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

比如,冥想、适量运动、写日记都是可供选择养成的习惯。超过半数的小伙伴认为沉迷游戏/网络是最无效的方法。

31.24%和28.33%的人认为狂吃东西帮助非常小或比较小,甚至是拼命工作这种看似积极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回避焦虑,短期内可能有“奇效”,长期却会加重焦虑。

2. 认知上,改变你对焦虑的想法。

a)认知重建

尝试把自己焦虑的想法看成是“猜测”,而不是“事实”。比起一味沉浸在负面的揣测里,你需要寻找一些客观的证据(objective evidence)。

可以做一张表格,罗列这两部分的内容:有哪些事实证据,能证明那些负面结果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能证明有其他可能,如发生好的结果?

当你写完,也许你会发现,让你焦虑的只是许多可能性当中的一种,而不是可怕的既定事实。

因此,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绑定。把你的想法看成许多经过你大脑的数据,有选择地去筛选、再确定自己的想法。

b)观察焦虑,并具体化自己的感受

我们呼吁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感受的观察者,因为有一些焦虑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情绪,焦虑只是人们的防御手段。

如果很多缓解焦虑的方法对你是无效的,识别其背后可能的真正情绪源头才是关键。

比如,当你担忧“我会很孤独”的时候,你可能在想的是:“我吃得太多,生活习惯不好,没有人会喜欢我”。

当你去捕捉和观察自己的感觉时,会发现困扰你的可能不是那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是“我想要摆脱这些负面的感觉”。

你也可以试着给想法分类打上标签。当你注意到自己在担忧,例如当你开始担心你会失败或失去什么,给它打上标签“我在担忧”。

如果你开始批评自己,打上标签“批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你脱离想法的内容,避免被内容困住,而让你对“我在做什么”、以及“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的过程更有觉知。

这样你也许能意识到,还有其他更客观平和的方式来看待现在的处境。

3. 放慢节奏,重获你对生活的掌控。

a)聚焦可控:制定计划,拆解目标

既然焦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对不确定的感受,那可以试着把预期变成计划。面临挑战的时候,与其担心可能的失败而坐立不安,不如试试把可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的原因写下来,再找找是不是有方法避免这些失败。

同时,你可以拆解目标,聚焦可控的规则,逐步找回掌握感。比如你的长期目标是完成论文,可能细化到每一天的小任务就是半天写500个字。有时候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比如完成5000字就去看一场你期待已久的演唱会。

很多时候我感到焦虑,我发现那都是不确定感,或者说对场面缺乏控制的感觉带来的。

比如说我找实习和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有找教授希望做课题的时候,基本就是我焦虑的高峰期了,因为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样的。

有时会焦虑到不想申请,但我还是强迫自己去做了。我告诉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尽力。

神奇的是,不等我达到我的目标,在我做了申请,跟教授套辞之类的事后我的焦虑感就减轻了很多,因为我知道我在朝我的目标靠近。

——匿名受访

b)学会放松而不是逃避

你在为同一件事反复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你可以做些跟当前目标无关的事情。比如听让你感到放松的音乐、找朋友倾诉。这些事情至少能帮助你不再一直困在焦虑中。

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往往当你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有时,我们对自身焦虑的认识并不是那么准确。看着朋友圈里的分享,听着别人不断谈论焦虑,我们不自觉地将原本正常化的焦虑感夸大了。

确实,焦虑往往来自于不确定性,但是生活的不确定就是一种人生常态,它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担心自己面对这焦虑的时代氛围会感到无力,那么去寻找更多的人际联结吧,多与朋友聊聊自己的真实想法,尝试和家人多说说自己的近况和感受。

希望我们都能以更坦然的态度接纳生活中的变动与模糊,不被社会环境的快节奏牵着鼻子走。适合你的生活节奏需要由你自己找到,或许会慢一点,但会让你更安定从容。     

KY作者 / cyte

数据 / Mikasa

绘图 / Lulu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s:

Eysenck, M. W., Derakshan, N., Santos, R., & Calvo,M. G. (2007). Anxiet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Emotion,7(2), 336.

Eysenck, M. W., & Calvo, M. G. (1992).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theory. Cognition & Emotion, 6(6),409-434.

Garrett, N., González-Garzón, A., Foulkes, L., Levita, L., & Sharot, T. (2018). Updating Beliefs under Perceived Threat.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8(36), 7901-7911.

Henderson, A. S., Jorm, A. F., Korten, A. E., Jacomb, P.,Christensen, H., & Rodgers, B. (1998).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uring adult life: evidence for a decline in prevalence with ag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6), 1321-1328.

McLean, C. P., & Anderson, E. R. (2009). Brave menand timid women? A review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fear and anxiet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9(6), 496-505.

Twenge, J. M. (2000). The age of anxiety? The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9(6), 1007.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