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真的起源于纸鸢吗?那木鸢呢?

风筝,是一种传统娱乐工艺制品,南方一般称之为“鹞”,即鸷鸟;北方叫“鸢”,即鹞鹰,而鹞和鸷都是一种猛禽,因此又有“南鹞北鸢”之称。风筝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用竹蔑做骨架,上面糊上纸或绢,再用长线系住,趁着风势高飞。那么风筝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韩非子》记载,东周哲人墨子用三年的时间制成了一只“木鸢”,在天上飞了一天,因出故障坠落。之后,鲁班改用竹子,做成了一只鹊,在天上足足飞了三天三夜。可以说纸鸢的前身就是距今2400年前的“木鸢”跟“木鹊”。《韩非子》云:“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其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貌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


不过,木鸢与纸鸢均属于飞行器,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别,木鸢的飞行模仿了飞鸟的原理,需要扇动翅膀、拍打空气方能起航,属于“扑翼飞行器”;而纸鸢则是凭借空气,属于“定翼飞行器”。西汉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改进,纸张开始普及,人们开始用木或竹子做骨架,以纸来祷糊鸢,逐渐代替“木鸢”。不过,直到五代时期才出现风筝一词。当时的人们在风筝的头部镶有一个竹子做成的笛子,风吹笛子的声音像筝一样,便有了“风筝”的俗名。

实际上,对于风筝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一说是风筝始于春秋时期的木鸢;一说认为风筝始于韩信;另一种说法认为风筝源于五代,是李业创造了纸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南北朝侯景之乱时,“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