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密集恐惧症?

维基百科对“密集恐惧症”的解释是:是恐惧症的一种,它的普遍性很高,主要症状是对密集排列的相对小的事物很敏感,如:池塘里的青蛙卵,蜂巢,密密麻麻的小点等。

对密集排列的相对小物体很敏感,感觉头晕,恶心,头皮发麻,程度因人而异。轻度的可以通过慢慢从轻到重的熟悉尝试面对法克制,重度的就要看医生了,会造成人心理不适,精神紧张,重要的是看见周围类似的物体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密集密集物体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凹陷密集型

莲蓬乳、空手指都属于这一类,网上流传着的很多其他合成图也都属于这一类,也许由于这一类能带给人程度最大的密集型恐惧。其条件是立体,在一个面上有很多洞洞般的存在,洞里可能有东西(如莲蓬乳),见到这类场景都会有一种抠洞的欲望。

二、平面密集型

这一类密集型带给人的恐惧较小,有时甚至无法产生恐惧感,只有少部分人会恐惧。例如一张纸上画满了蚂蚁,或者是在一张纸上重复着一种图案。

三、突出密集型

比如在一棵树的树干上,爬满了同一种类的某种昆虫(瓢虫、甲虫、蜘蛛什么的),它们可能还会互相层叠着,非常拥挤。又比如密密麻麻的昆虫卵,在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第76-77页有这么一个句子:跃入眼帘的景象是一只蝴蝶正在产卵,不仅如此,产下来的卵还密密麻麻排列成整洁的几何形。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具有这讨厌的密集恐惧症呢?以为密集恐惧症患者科尔和他的研究小组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向我们揭露了密集恐惧症的可能来源。

科尔小组的研究者认为,密集图片引起不适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图片中某些共同视觉特征的刺激。因此,为了寻找这种视觉特征,他们从一个收集有很多密集图片的网站上筛选了76张会引起密集恐惧感的图片,作为对照,还从网络上搜索得到了76张并不引起密集恐惧感的孔洞图片。结果发现,异常的、在中等范围空间频率具有高对比度的视觉特征,是引起密集恐惧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研究小组着手追寻密集恐惧症的缘由。在实验中一位被试者的报告引起了研究小组成员的兴趣。这位被试者描述到,当看到一些有毒动物,例如蓝环章鱼时,也会产生类似的不适感。于是,研究小组成员搜索得到了一些十分危险的有毒动物图片。这些动物包括蓝环章鱼、巴西游走蛛、内陆太攀蛇、眼镜王蛇以及石头鱼等。同时,实验人员还挑选了一些形态相近但并不危险的章鱼、蜘蛛和蛇类等图片作为对照。将这些动物的图片进行了和之前实验一样的处理后,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和无毒的动物图片相比,有毒的动物图片同样在中等范围的空间频率上具有更高的对比度。

由此,科尔和他的小组认为,密集恐惧症实际上是对有毒动物发现-趋避效应的表现。而这一效应,也许在人类起源之前就产生了。对于有毒动物这种视觉特征的不适感,有利于我们的祖先及时发现和逃避有毒动物的侵害,并通过遗传固定在我们人类的大脑深处。

人们对一些有毒生物所具有的视觉特征的反应,能够有效的起到引起发现-趋避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得以幸存,多亏了这种对有毒生物所表现视觉特征的反应。而密集恐惧,只是这种反应的一点点副产物而已。

密集物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导致的,克服它很简单,就是解析密集物图片的合成图层,解离合成密集物的几个真实要素,将它们一一独立化,再运用更强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它们的无害性。一般情况下其实不需要治疗,因为这是人类的普遍反应,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太可能会经常接触到类似“莲蓬乳”之类的东西,所以请不要恐慌,顺其自然即可。如果实在反应过敏影响太大最好还是找专业人士咨询,这是一种心理反应,几乎无法用药物达到克服效果。

而将患者骤然暴露于恐惧事物前,使其心理受到极大刺激,如果成功,会使患者建立起对恐惧印象的新认识,明白恐惧并无必要。多看,看到没感觉为止,学法医的就是靠多接触尸体消除对尸体恐惧的,这叫“脱敏”。此方法十分有效但是建议慎用,对于过于敏感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暴露疗法”还得与放松练习搭配使用,方可逐步舒缓恐惧感。

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它能最终打破神经质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病人心里的动机冲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减轻了。

(答案整理自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