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时,多买几张座票用来放行李合理吗?

去年,有一个关于火车座票的新闻:一位妇女带俩娃躺在火车硬座上睡觉,有部分无座旅客质疑这是“霸座”行为,随后该女子掏出了6张车票,对众人表示因为没有卧铺,所以买了6张硬座车票让孩子休息。

这个新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自发形成了两派旗帜鲜明的观点:

正方观点:

“自己掏了钱买的票,完全没有问题”。

“人不让座也理所当然啊,这是人家花钱买的座,凭什么让你坐啊,没座票还要坐还有理了??”

“花钱享受应有的权益怎么了?”

反方观点:

“人票证不一致,应按无票处理”。

“有问题,一个人买6张票就可以占一排座,那下次有人买一车厢票,是不是其他人都不用坐火车了?公共资源不允许这样有钱任性”。

两方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各不相让。这个事情引起网友们如此高的讨论热情,跟这些年类似的事情频频发生有一定关系。

前一段时间,有新闻报道,一位女子为了旅途舒适,买了两张相邻的座票,当时是旅途高峰期,很多人都站在车厢里,有些人就让女子把行李拿开,但该女子表示,这两个座位都买了票的,此事同样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我们今天不从道德的角度来做裁判,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类似的事件,如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买票多占座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逻辑”,市场机制分配资源的方式很简单,“价高者得”,资源总会落到最适合使用它的人手中。如此多人支持该妇女,而不是简单的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她,说明我们国家的“市场思维”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一件好事。

“市场机制”没有错,但“市场行为逻辑”用在铁路市场上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

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只要有钱,买很多私家车,每天换着开都没人会指责你,最多说你炫富。

但铁路市场并不是一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铁路在我国更像是一种“类公共物品”(经济学家定义的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例子,所以可以称为“类公共物品”)。我们国家的火车票是限价的,而且在某些时候,火车座票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允许一人多买票就能多占座,就意味着有人买不到票或者要一直站着,无疑会降低社会整体福利。

所以,“类公共物品”确实不太适用“价高者得”的资源分配方式。举个例子,如果小区内的停车场也完全采用市场机制,出现的结果很可能是少数富人垄断所有停车位,其他业主就要面临无处停车或者高价停车的后果。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就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对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不应多做干预,而在“类公共物品”和“垄断市场”内则需要建立行业法律法规,来限制“公权”或“私权”随意发挥。

就拿上文的停车位举例,2018年湖南长沙某小区业主投诉,该小区地下一层停车场被一位女业主全部买下,然后又以高出“原价”两三万元的价格出售车位。

停车场看似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但实际上,小区内的停车场更像是一个局部垄断市场,因为业主将车停在小区外的成本太高,只能选择在小区内部停车。

所以,在类似的市场中,用“市场机制”难以达到好的效果,政府干预更加行不通,最佳的方式是建立一定的法律规定,比如用《物权法》来限制每位业主购买车位的数量,保证每位业主能够获得停车位。

在文章最开始的事例,铁路运营方面已经给出了官方态度。据北京晚报报道,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吴先生称,“不管是用几张身份证进行购买,即使同行的人并未前往,手持车票的人也是可以占用座位的。”

他解释说,铁路集团在售卖车票时,相当于已经和乘客签订了相关合同,“只要乘客没有进行退票、改签等操作,那么这张票就是属于乘客本人的,乘客有权授权其他乘客使用该座位。”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思维逻辑”,与铁路这种“类公共物品”其实并不相符,如不调整,未来可能会继续出现“行李乘车”、“一人多座”等现象。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