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社交观念是怎样的?

建隆元年(960),后周武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用武力夺取后周天下而建宋,史称“北宋”。宋朝立国后,统治者为避免武将夺权,力推“崇文抑武”治国策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太祖赵匡胤主张“宰相须用读书人”其尝言:“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联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于是,开始力削武将权力,提升文官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地位。

太宗赵光义,崇尚儒学,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士人争涌而至。

到了仁宗朝,文人主政达到顶峰,时人蔡襄《端明集》云:“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于是,北宋一朝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形态,即所谓“士大夫政治”。

那么,北宋士大夫社交观念是怎样的呢?

既然北宋士大夫基本都是儒学出身,那么他们最根本的一个特性就是继承传统的“社交”观念。而中国传统的社交观念就是“淡交观”。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山木》说过这样一句话:“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礼记·表记》有云:“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礼记·中庸》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可见,中国早期的社交还是淡交观。这种社交观一直延续至隋唐。唐诗云:“终当挹上善,属意淡交人”、“至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始信淡交宜久远,与君转老转相亲”、“丧志嫌孤宦,忘机爱淡交”等,都在推崇“淡交”的社交理念。

这种“淡交”观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受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限制,才形成的传统交往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心理,中国传统的淡交观孕育而生。

到了北宋,虽然经历了混乱的五代,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还是继承了下来。

我们可以从当时一些文人的文章中可以略见一二。范仲淹在《淡交若水赋》云 “君子求友,恬淡为上”,在为王质书写墓志铭时,他也称与王的交谊是“以道义淡交者”。

王安石在为李复圭书写祭文时,云:“交不就利,高明所忌。……厥交淡如,唯正无私。”

宋人郑侠诗云:“盖倚羸肩汗满鞲,晨饔夕宴未曾休。杯盘狼藉君虽厚,仆马疲劳我亦羞。淡淡交知犹可久,区区口腹不须谋。……”他以“晨饔夕宴”“仆马疲劳”为由辞谢各种达官贵人的宴会之邀,表达了他不喜欢互相吹捧、酒肉朋友之交,而欣赏那种淡交的心态。

其他很多士大夫也有诗文表达自己的淡交观,如:“淡交轻势利,孤达鄙荣迁”、“论髙知峻节,交淡见纯诚”、“古人论淡交,君子保常节”、“道义出君子,势利通小人。有无故所自,甘淡交所因”、“道觉穷方胜,交缘淡更亲”、“循吏风声今慕昔,淡交情味故如新”、“交情淡泊久弥新,吏役萦缠日益纷”……基本都是把淡交看成君子之交,而把轻势利、重道义、不深昵以及不狎亵视作淡交的基本特征。

实际上,北宋士大夫推崇这种“淡交观”,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长久不渝的交谊,以及不以荣衰去就的稳定交游关系。王禹偁《和冯中允炉边偶作》诗云:“我爱中庸君子心,心与人交淡如水。别有人间势利徒,一去一就随荣枯。……涧松陵柏有朽时,我约君心无改易。”

在这些基础上,北宋士大夫不断完善其淡交的社交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独特淡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