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这个汉字,照亮了我们贫瘠的语言
北方不懂南方的“搞”
很多北方人来到南方,最不习惯的是随时随地听到“搞”。
在北方人的字典里,“搞”就是一个包含贬义气质的词语。他们不懂为什么问“你搞什么的”就是在问“从事什么职业”,不懂“做学问”为什么要说“搞学术”,不懂南方音乐圈特有的“搞摇滚”和“搞文艺”,不懂为什么有“搞毛线”和“搞飞机”的俗话。
要知道这在南方没别的意思,就是一种常见表达,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和两广地区,无“搞”不像话,自带生猛气息。比如重庆的“没水了”就是“搞干了”、“鸭子走进秋天——搞不赢”(形容人要规矩点,不要随便惹事);还有贵阳的“搞不惯、莫搞忘、搞场子”;成都的“搞不灵醒、搞啥子名堂”;武汉的“搞屎棒、搞拐了”;还有广东地区的“搞搞震、搞掂、有无搞错”……
电影《惊声尖笑》在香港在被翻译为“搞乜鬼夺命杂作”。
“搞”作为方言用词在现当代文学小说里,也在影响着作家的地域气质。南方作家写文章,“搞”就是比北方作家使用的频率要高。比如哈尔滨的作家迟子建8万字的小说,“搞”字就只出现过一次;湖北作家池莉笔下的武汉人,生活经常是“搞”来“搞”去的,15万字的小说里,“搞”就出现了45次。
其实具有广泛意义的动词,遍布大江南北——“搞、整、弄、干”四大动词几乎集中了所有汉语的精华。大东北爱用“整”字,华北地区“弄”字先行,南方多数用“搞”,东南一些地方特别爱用“干”。
这四个字在某些场合意义相近,“搞啥子”、“搞么春”、“整啥玩意”、“弄啥咧”、“干什么”,基本统一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疑问句。
“搞一下”、“整一下”、“弄一下”、“干一下”,成为了广普撩骚话术,虽然略显粗鄙,但这种朴素的情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并不违和。
总体而言,“整”更加正式,甚至是能上得了大台面的,比如由“整理”引申而来的“整风”,从来没人说“搞风、弄风、干风”;在职场经常有“整人”,但“弄人”通常会想到造物,变成人生的唏嘘;千万别变成“搞人”,瞬间会低俗不少;至于“干人”,特殊用法,语境不对。
“整”作为动词时,自带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
“弄”字从“弄臣”的渊源来看,颇为轻薄之意,但如果跟死字结合,那又是另一种场景。
“我弄(neng)死你”只有狠人才说,刘华强既视感油然而生;相比而言,“我整死你”就太正式,甚至太政治了;一般而言,没人会说“我搞死你”,搞在生死存亡关头,力度还是差一些,但倒是有反過来说“你搞死我了”,情绪复杂,上不了台面;至于“干”字,读者自行判断,不做解释了。
总而言之“搞”“整”“弄”“干”四大动词既有相似也有区别,相比起东北的“整”,山东、河北的“弄”(neng),东南方言的“干”,西南方言和粤方言常用的“搞”包容性更强,用处更广泛。
你可以说搞怪、搞笑,没人说整笑、弄怪;你可以说胡搞、乱搞,但乱整、胡整的使用地域就窄了许多,至于胡弄,胡要发四声,则是敷衍的意思。
总之,搞字亦正亦邪的气质,是一门大炮,老虎蚊子一起打,哪里都有它。
北方人不懂南方的“搞”,是因为负面角色更深入人心,“搞破坏”的威力名震南北;而懂的人知道,他们不过在表达当时的动作,“搞”一下也没别的意思。
“搞”——现代人的百搭哲学
一说到“搞”,也许你眼前会不由自主浮现出五大三粗、穿着大码西服的油腻中年男领导形象,开会发言三句不离“搞”——“小李啊,今年市场营收数据太差了,你这是乱搞啊,这个搞法不行啊,明年要朝这个方向搞一搞,把这个数据给搞起来。”
的确不是什么人都能用“搞”的。
看看“搞”这个形声字就知道了,提手旁加一个高字,高手才能“搞”起来。只有高手才能搞经济、搞国际贸易、搞里应外合、搞城市规划、搞文明建设……
老舍先生曾经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里研究过“搞”的艺术用法:“我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家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个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用‘做’,用‘干’,准保没有用 ‘搞’字恰当亲切。”口吻就跟长辈跟后辈,上级领导跟下属沟通方式一样。“搞”的万能不仅仅在于字义跨域地区,还能跨越阶层,用“搞”字恰到好处地缓和了代沟,又不失阶层等分。
现今我们年轻一代说“搞”,更多是消解这样的权力差距。“搞”从来就是官民皆用、雅俗共赏的口语动词。尤其是到了当下,被人说“你很会搞”其实是一件好事,那代表着我们在行,被人说“你真的很搞”,同样也是一种流行褒奖,说明我们有趣,会玩。
“搞咩呀你?”(搞什么啊你?)
“搞”已经衍生成了一种小人物精神。尤其是“搞笑”和“恶搞”这两个从粤方言进化过来的词汇,由周星驰的无厘头香港电影发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内地年轻一代。
“搞”在粤语这片土地上更是野蛮生长起来。“搞乜鬼”“搞咩呀”(干什么)“搞掂晒”(搞完了)“有乜搞作”(有什么新主意)……这些带“搞”的方言组词听起来有些粗俗,比如“恶搞”“搞怪”就带着草根化的娱乐精神,用一种调侃现实,消解固化无聊的阶层权力。
我们爱用“搞”,不是恰好就用这种粗俗的语境,来调侃打破原有的官僚和形式主义吗?
粤语能把一个“搞”字说得出神入化。
“搞”对当下言语匮乏又懒惰的现代人,就是一种百搭哲学,什么都可以“搞”。毕竟也就只有“搞”字,才能带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爽”感。
我们现在不单单说“搞”(gao),更衍生出新发音(giao),愈显模糊抽象的变种,就愈有点魔幻朋克的意味。就像我们聊天总会动不动就搞个表情包一样,不用太过于细究其中的变因,“搞”的生命力,早就远远甩你前头。
北方不懂南方的“搞”
很多北方人来到南方,最不习惯的是随时随地听到“搞”。
在北方人的字典里,“搞”就是一个包含贬义气质的词语。他们不懂为什么问“你搞什么的”就是在问“从事什么职业”,不懂“做学问”为什么要说“搞学术”,不懂南方音乐圈特有的“搞摇滚”和“搞文艺”,不懂为什么有“搞毛线”和“搞飞机”的俗话。
要知道这在南方没别的意思,就是一种常见表达,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和两广地区,无“搞”不像话,自带生猛气息。比如重庆的“没水了”就是“搞干了”、“鸭子走进秋天——搞不赢”(形容人要规矩点,不要随便惹事);还有贵阳的“搞不惯、莫搞忘、搞场子”;成都的“搞不灵醒、搞啥子名堂”;武汉的“搞屎棒、搞拐了”;还有广东地区的“搞搞震、搞掂、有无搞错”……
电影《惊声尖笑》在香港在被翻译为“搞乜鬼夺命杂作”。
“搞”作为方言用词在现当代文学小说里,也在影响着作家的地域气质。南方作家写文章,“搞”就是比北方作家使用的频率要高。比如哈尔滨的作家迟子建8万字的小说,“搞”字就只出现过一次;湖北作家池莉笔下的武汉人,生活经常是“搞”来“搞”去的,15万字的小说里,“搞”就出现了45次。
其实具有广泛意义的动词,遍布大江南北——“搞、整、弄、干”四大动词几乎集中了所有汉语的精华。大东北爱用“整”字,华北地区“弄”字先行,南方多数用“搞”,东南一些地方特别爱用“干”。
这四个字在某些场合意义相近,“搞啥子”、“搞么春”、“整啥玩意”、“弄啥咧”、“干什么”,基本统一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疑问句。
“搞一下”、“整一下”、“弄一下”、“干一下”,成为了广普撩骚话术,虽然略显粗鄙,但这种朴素的情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并不违和。
总体而言,“整”更加正式,甚至是能上得了大台面的,比如由“整理”引申而来的“整风”,从来没人说“搞风、弄风、干风”;在职场经常有“整人”,但“弄人”通常会想到造物,变成人生的唏嘘;千万别变成“搞人”,瞬间会低俗不少;至于“干人”,特殊用法,语境不对。
“整”作为动词时,自带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
“弄”字从“弄臣”的渊源来看,颇为轻薄之意,但如果跟死字结合,那又是另一种场景。
“我弄(neng)死你”只有狠人才说,刘华强既视感油然而生;相比而言,“我整死你”就太正式,甚至太政治了;一般而言,没人会说“我搞死你”,搞在生死存亡关头,力度还是差一些,但倒是有反過来说“你搞死我了”,情绪复杂,上不了台面;至于“干”字,读者自行判断,不做解释了。
总而言之“搞”“整”“弄”“干”四大动词既有相似也有区别,相比起东北的“整”,山东、河北的“弄”(neng),东南方言的“干”,西南方言和粤方言常用的“搞”包容性更强,用处更广泛。
你可以说搞怪、搞笑,没人说整笑、弄怪;你可以说胡搞、乱搞,但乱整、胡整的使用地域就窄了许多,至于胡弄,胡要发四声,则是敷衍的意思。
总之,搞字亦正亦邪的气质,是一门大炮,老虎蚊子一起打,哪里都有它。
北方人不懂南方的“搞”,是因为负面角色更深入人心,“搞破坏”的威力名震南北;而懂的人知道,他们不过在表达当时的动作,“搞”一下也没别的意思。
“搞”——现代人的百搭哲学
一说到“搞”,也许你眼前会不由自主浮现出五大三粗、穿着大码西服的油腻中年男领导形象,开会发言三句不离“搞”——“小李啊,今年市场营收数据太差了,你这是乱搞啊,这个搞法不行啊,明年要朝这个方向搞一搞,把这个数据给搞起来。”
的确不是什么人都能用“搞”的。
看看“搞”这个形声字就知道了,提手旁加一个高字,高手才能“搞”起来。只有高手才能搞经济、搞国际贸易、搞里应外合、搞城市规划、搞文明建设……
老舍先生曾经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里研究过“搞”的艺术用法:“我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家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个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用‘做’,用‘干’,准保没有用 ‘搞’字恰当亲切。”口吻就跟长辈跟后辈,上级领导跟下属沟通方式一样。“搞”的万能不仅仅在于字义跨域地区,还能跨越阶层,用“搞”字恰到好处地缓和了代沟,又不失阶层等分。
现今我们年轻一代说“搞”,更多是消解这样的权力差距。“搞”从来就是官民皆用、雅俗共赏的口语动词。尤其是到了当下,被人说“你很会搞”其实是一件好事,那代表着我们在行,被人说“你真的很搞”,同样也是一种流行褒奖,说明我们有趣,会玩。
“搞咩呀你?”(搞什么啊你?)
“搞”已经衍生成了一种小人物精神。尤其是“搞笑”和“恶搞”这两个从粤方言进化过来的词汇,由周星驰的无厘头香港电影发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内地年轻一代。
“搞”在粤语这片土地上更是野蛮生长起来。“搞乜鬼”“搞咩呀”(干什么)“搞掂晒”(搞完了)“有乜搞作”(有什么新主意)……这些带“搞”的方言组词听起来有些粗俗,比如“恶搞”“搞怪”就带着草根化的娱乐精神,用一种调侃现实,消解固化无聊的阶层权力。
我们爱用“搞”,不是恰好就用这种粗俗的语境,来调侃打破原有的官僚和形式主义吗?
粤语能把一个“搞”字说得出神入化。
“搞”对当下言语匮乏又懒惰的现代人,就是一种百搭哲学,什么都可以“搞”。毕竟也就只有“搞”字,才能带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爽”感。
我们现在不单单说“搞”(gao),更衍生出新发音(giao),愈显模糊抽象的变种,就愈有点魔幻朋克的意味。就像我们聊天总会动不动就搞个表情包一样,不用太过于细究其中的变因,“搞”的生命力,早就远远甩你前头。
作者:谢无忌
来源:《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