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意大利矿工在挖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骨骼化石,鉴定结果表明,骨骼属于一个30多公斤重的男性(雄性)个体。这块化石立刻成为古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恰恰解决了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神秘类人猿”究竟是爬树的人,还是直立行走的陆地生物。
“神秘类人猿”最早是在1872年发现的,当时科学家在意大利撒丁岛和托斯卡纳找到了零星的灵长类动物骨骼,据推测它们生活在830万年前到670万年前,被称为“Oreopithecus bambolii(山猿)”。那个时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仅仅13年,人类起源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一部分研究者受达尔文的影响,希望从猿的化石资料中找到人类起源的蛛丝马迹。
比如赫胥黎就证实了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推论,并提出了“人猿同祖论”,虽然现在这一学说被证明是不准确的,但在当时它无疑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驳斥。随着20世纪20年代,人们在非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资料,科学界将人类起源研究的重点从欧洲、亚洲转移到了非洲。与此同时,由于自始至终人们都没有发现“神秘类人猿”的完整骨骼,对其研究也就暂停了。
直到1958年,完整的山猿骨架化石被找到,灵长类学家将其与古代灵长类、现代灵长类、古人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它们的躯干类似于现代长臂猿,但是腰椎骨的数量比长臂猿多一节,共为5节,这一点与现代人类一样。此外,山猿盆骨也明显区别于非人灵长类动物,虽然不像人类一样完全直立行走,但是这样的骨盆和腰椎却非常有利于直立行走,因此也更加接近远古人类。
事实上,我们提到人类直立行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腿骨和脚部的变化,但盆骨的变化其实更为突出。当行走模式从四肢着地到双足站立时,骨盆几乎是进行了90度的扭转,其负重压力成倍增加。为了能够稳定住身体,骨盆的髂骨需要像两侧扩展。
据此,研究者对“神秘类人猿”做出了判定:它们失去了攀爬的能力,生活在陆地上,但并没有完全“站起来”,只是能够直立行走。山猿被认为是猕猴类的祖先,由于生活于岛屿环境,缺少天敌,所以可以安全地在陆地上行走,也就逐渐丧失了攀爬能力,但是同样也就没有了完全站起来的必要。
FUN知识点:文章中提到了人类直立行走时,盆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那么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体还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最直接的变化当属腿骨,因为在四肢着地时,重心比较靠近股骨(大腿骨)的内侧,但是在两脚着地时,重心会落在股骨外侧,因此人的大腿骨与地面并不是垂直的。
其次,为了支撑身体的重量,人的足弓往往很高,就如同弹簧一样,缓冲施加其上的压力。而且,直立行走时,每迈出一步,身体的重量都会传递到大拇趾,所以大拇趾也变得越发粗大。除了下肢的变化,上肢也在改变,臂长变短、拇指变长。
上下肢的变化属于较为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变化虽不显著,但是影响很大,比如喉部的变化,直立使得吻部变短,口腔和喉部之前有了一定的角度,而不像四肢着地时口和喉之间为一条直线,口腔和喉部的角度,为发声和语言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