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河边的乌村

我是一个城市动物,即使是去国外,目的地也偏向于有着千奇百怪各式人类的大城市。

由于身处上海,在河网密布的长三角,遍布着很多的古镇,比如苏州的同里古镇,无锡的南长街等等等等。所以每当单位在组织团队建设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这些热门景点,而我就被动的,不太情愿的,随集体去过了不少这些古镇。

在上海工作的三年,我可能把江浙的古镇都走过了一遍,我对它们的印象,第一就是很美的夜景,江南水乡,慢慢行驶的乌蓬船,拱桥的灯饰,都似乎能让人在某一个瞬间寻到一些平静。

▲小桥流水,古朴的江南水乡

第二个印象就是,很多古镇过于喧哗与商业化。去过几次不同的古镇之后,我的印象就是人流与遍布卖纪念品,土特产(其实淘宝都买得到)的店铺。我们年轻人可能经得住各种推销与诱惑,而其它人就不一定。还记得我给我妈报的某地两日团,叮嘱过她不要随便买东西后,回来后就带了有六件玉石回来,还各种兴高采烈。

上个周末,我去了乌村,一举颠覆了以前对于这类景点的印象。

乌村是什么地方?

乌村位于离上海2小时车程的浙江桐乡,挨着京杭大运河,离乌镇的核心旅游区西栅景区只有一公里,是一个以田园风光为主题,以“休闲度假村落”的方法打造的高端乡村度假区。

▲随手拍的美景,是不是有像在画中?

中国的农村在很多大众媒介的刻画里,是比较负面与落后的,而从我有限的国内旅行的记忆里,我对长三角一带的农村印象格外深刻,还记得在读大学时,我坐火车经过浙江,看到火车开过的农村,那些整洁干净甚至还有些设计感的房屋,井井有条的道路,都大大区别于我对农村的固有印象。

也难怪,江南一带从明清开始就变成中国最富庶的地方,积累了几百年的民富,自然而然的就积累在村落的建设发展之中。

乌村据说是保留了上世纪江南农村最典型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就是你可以在这里过几天的真正的,农家的,但又有腔调的生活。这种体验是非常难得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住,乌村没有酒店和民宿的概念,这里的住宿的名字叫“组团”,乌村拥有渔家、磨坊、酒巷、竹屋、米仓、桃园及知青时代7个组团,这“组团”的名称与主题定位,来源于旧时生产队的真实生活。例如渔村组团:就是以公社化时期乌镇当地渔业生产队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命名的。

有意思的是,这7个组团,绝不马虎,身处其中,就像时光往前翻回了50年,比如这个名叫“知青时代”的组团。当你走进你的房间前,会经过非常复古装饰的公共大厅,而所有墙壁上,都布置满改革开放前的旧日生活的记录,据说是专门大力气搜集了全国各地的公社老照片,得以布置完成的。

当时就觉得,这些场景还原,我们这一代人会感觉新奇与好玩,而我爸妈那样的老一辈,更应该是会深深的留恋其中。

▲共产主义好呀!

而“磨坊”组团呢,里面有好多的真磨坊,工具完备。想象下晚上睡觉前突然口渴,然后下楼实地的磨豆浆。。然后磨完还能现喝的感受。。工作人员会教你如何磨,现磨的味道是确实一级棒。

这些还原旧时代场景的组团,非常的有别于现在比较千篇一律的现代奢华风的住宿装修风格,给我带来全然不同的“时代感”。

值得敬佩的是,这些“组团”场景即使复古,房子的外观看起来挺古老,但房间里的硬件却完全没有马虎,和星级酒店是一样的标准。下面是我住的桃园组团的外观,以及房间内布置,因为是夏天,还有蚊帐的情景还原……(即使屋子的避蚊措施做得很好,完全没有蚊子)

▲床上自拍

▲房间配备有体重秤。。感觉应该要减肉了

说完住,讲讲吃。

乌村的价格是蛮有特色的,有“一价全包”的度假模式,也有一日游不包吃住的休闲模式,后者主要就是针对从乌镇(西栅景区)来乌村的短途旅客,前者面对来乌村过夜的旅客。

一价全包这个模式在国内蛮有新意的,有点像国外海滨度假比如坎昆酒店的模式,就是一次性的付钱后,在度假区里基本不用再花一分钱,一整天内什么也不用操心,享受酒店提供的食住行的所有服务。

官方介绍的“一价全包”是指,预定一个房间套餐,就能相应的享受到以下的项目内容:

1、乌村游览体验;

2、乌村高级大床房/标间住宿;

3、早、中、晚三餐特色美食;

4、村内茶室享用茶室饮品和散布在各处的小吃;

5、各种适合朋友、亲子、情侣一起体验的活动;

6、西栅景区游览;

7、乌村与西栅景区间往返游览车。

从上可以看到,买了乌村的一价全包的票,还附送了乌镇(西栅景区)的门票,而买了乌镇(西栅景区)的票,来乌村还得另外买票的。

▲这是村子里的射箭场,有教练教哦

这个“一价全包”套餐的预订,需要通过“乌镇旅游官方预定网站”预定(点文末的阅读原文能进去网站)。房间价位显示的是双人价,平日的价格最便宜的房型才1500多块钱,周末会上浮到两千块左右。一个人算下来才不到一千块。

如果在乌村入住,选的“一价全包”的套餐呢,那就可以一日三餐都在村子里的自助餐厅吃饭,我觉得餐厅的标准是和上海的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媲美的,各种海鲜鱼虾,非常的丰富。不喜欢海鲜的人还有各种肉鱼类的熟食供应,水果和甜品也是五星级酒店的水平。

▲自助餐厅的食物是蛮丰富的

▲自助餐厅的外观也有腔调

当然,如果餐厅只有这些,那跟大城市里的酒店自然区别也不大拉,所以乌村餐厅还有它的一个杀手锏:这里的蔬菜非常的新鲜健康,听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蔬菜是“1小时蔬菜”,从采摘到上桌不超过1小时。。。我这种非常偏食的肉食控,也经不住这个卖点的吸引,吃了不少沙拉。。主要是确实可以看到下田摘菜的农民。

▲村子里自己的养猪场,朋友圈发了后,朋友都表示这猪圈好干净。

这些应季的农作物,是可以自己去田里松土、播种、采摘的,也就是说,你自己摘的蔬果交由乌村的厨师后,是可以一小时自己吃到的。这个体验很有趣。

除了自助餐厅以外,乌村还遍布各种乡土小吃店,是全免费的哦。。像馍馍店的特色点心,糖水店的甜品,米仓的煲仔饭,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里无限量供应,而这些小吃店遍布在450亩的乌村的不同位置,去找这些小吃店的过程,也像一个寻宝过程一样有趣。

氛围

漫步乌村的这两天,我时不时参加了村子里射箭场,养猪场,瑜伽馆这样的每天免费提供的观光活动。这里的工作人员穿的服装非常的接地气(真的有还原乡村哦)。还总是面带笑容。在经历这些场景时,一些离我一直很遥远很遥远的诗句,平时记不得,可在那个时候却一鼓脑全涌入脑海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还比如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小时候,语文课本上总要求背诵这些古人诗词时,其实心里并没有什么共鸣,大了一点后更是觉得,乡村里,生活不方便,人们的思想又落后,而且彼此没有空间,大家都爱互相操心管闲事。

长大以后,年年在大城市里奋斗拼搏,停不下来,人与人的距离变得异常的遥远,住在对面的邻居可以三年不说话。

我开始有时候会向往有一些不同的生活体验,上周在电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是男主角李·钱德勒在哥哥去世后,从大城市波士顿回到他的故乡,海边的一个叫曼彻斯特的小镇子,去办理哥哥的后事以及照顾侄子的故事。

在这个小镇子里,哥哥去世的医院里,每个医生,护士,港口的每个渔夫,路上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认识男主角的,这些“乡亲”随口就能说出男主角小时候,上学时的趣事,即使男主角已经离开这个小镇很多年。

甚至李·钱德勒负愧终生的前妻,都能在路上时不时的遇到。这种熟人社会竟然突然让我有了一丝向往,也可能是我太孤独了吧。

当我在乌村的京杭运河边散步,看到这些穿着农装的农务或者工作人员,在路上遇到后都热情的互相打招呼的画面,我就非常入戏的感觉到,回到了电影里的那种生活。

海边有曼彻斯特,河边也有乌村呐。

这次乌村游是我在国内时少有的周边游经历,周日回来上海后,我觉得身体放松,心情也豁朗了不少,对于连轴工作了5天的城市白领来说,周末去乌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的具体建议是,如果是家庭游,亲子游,情侣游,我是很推荐周末去乌村住个一两天,暂时逃离下水泥森林,享受下有隐私有空间有腔调的田园生活。

而如果是背包客,个人游的话,去乌村有可能会觉得孤独,我更推荐主玩乌镇(西栅景区),然后买个乌村的一天票(休闲套餐),坐电瓶车过去乌村压压马路,散步与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