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那个“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紐约证券市场一开市,通用汽车公司一笔2000股的交易便被抛出,之后,大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大数目股票开始被抛售,引发股价大幅度下跌。投资者们认为稳如泰山的财富竟然顷刻间化为乌有,人们焦急地涌进证券交易所大厅,拼命抛售手中的各种股票。仅一天时间,股票交易量就达到1600多万股,收盘时股价平均下跌25%。纽约证券市场完全崩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由此揭开。
稳定背后的危机
现在提到1929~1933年那场持续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多用“前所未有”“异常严重”“来势汹汹”等字眼来形容它。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在世界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不是第一次,但却是破坏力和影响力最强的一次。
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这一稳定时期也是来之不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个国家开始了各自的经济恢复工作。为了弥补战时损耗,各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战后,民众对住房以及各种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也持续扩大;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深入提高了生产力,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随之出现和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与增长,国内外市场逐步景气起来。
在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统计,与1913年工业生产水平相比,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逐年提升。到1929年时,工业生产水平已超出45%。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吹者开始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经济“永久繁荣”的论调,却不知乌云已经开始慢慢移至上空。
1927年,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能够达到战前水平,能超过战前水平,能使自己的生产合理化,但这还不是说—还远不是说—资本主义的稳定因此能够持久,资本主义能够恢复它在战前的那种稳固性。恰恰相反,正是从这种稳定中,从生产增长、贸易扩大、技术进步、生产能力提高,而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范围和各个帝国主义集团的势力范围仍旧相对固定的情况中—正是从这种情况中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和威胁着任何稳定的存在。”△1929年10月24日,人们聚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大街上△1913~1929年间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增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时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1913~1929年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的增幅为82%,日本为179%,意大利为80%,法国为39%,英国为12.3%,德国为2%(1920~1929年为85%),荷兰为87%,瑞典为51%,数据说明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出现极度不平衡的状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的不稳定性也在不断加强,失业率上升、增长速度下降、个别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等因素潜伏在“相对稳定时期”,等待时机掀起一场更大的危机和动乱。
不久之后,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相对稳定时期”不复存在,所谓的经济“永久繁荣”之说也成为无稽之谈。
工农业饱受重创
工业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据统计,到1929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已比同年5月下降了30%;到1932年,美国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6.3%。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下降尤为猛烈,机床下降87%,生铁下降79.4%,炼钢下降75.8%,汽车下降94.6%,采煤下降40.9%。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国内企业开工率也创新低,在危机最严重时,汽车制造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开工率为15%。
继美国之后,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也开始下降,企业开工率降低,之后更是出现了企业大批倒闭的浪潮。据统计,仅1932年,美国就有近3.2万家企业倒闭,德国和法国各有1.4万家企业倒闭,英国有7300家企业倒闭。企业宣布破产关门,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在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失业人口急剧增加。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口高达3500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口由危机前的150万人增加到1320万人;德国失业人口为700多万人;英国和法国也各有约300万人失业。
1929年股市崩盘和大萧条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金融灾难大危机已经无情地袭击了底特律这个美国第四大城市。在1929年,汽车业总共制造了5294000辆车,价值37亿美元;1933年之前仅生产了1848000辆车,价值11亿美元。在这以前连续4年,有三分之一的挣工资的人完全失业或部分失业。有20多万人依靠该市的救济生活;另外有15万人逃离该市。自杀率骤然上升。1932年1月3日新当选的弗兰克墨菲市长透露了一件令全市感到震惊的新闻:每天有4000名儿童排队领取面包。这时福特公司不仅被迫取消了他们工人增加的那部分工资,而且其工人工资降到比原来的每日5美元的标准还要低得多的水平。—《福特家族—一部美国的史诗》
农业危机 工业危机爆发后,工业生产对农业原料的需求急剧下降;企业倒闭导致失业人口猛增,民众的购买力不断降低……各国失去销路的“过剩”农产品堆积如山。据统计,当时世界农产品储存量总指数已达到194,其中小麦达到163,棉花达到161,糖达到230,丝达到193,橡胶达到262,咖啡达到284。农产品“过剩”引发价格暴跌,1932年,世界市场上橡胶的价格比1925~1929年间的平均价格下降了93%,糖的价格下降了74%,生丝的价格下降了75%,黄麻的价格下降了62%。
日益严峻的农业危机之下,资本主义各国的农业生产收入大幅减少。与1929年相比,1932年农业收入降低的幅度为:美国56.8%,加拿大54%,德国34%,英国17.5%,阿根廷40.6%,匈牙利44%,罗马尼亚50.6%和丹麦的68%。在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各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农户毫无招架之力,迅速破产,人们的生活陷入愁云惨淡之中。
打响“货币战争”
美国的“黑色星期四”像病毒一样,迅速发展并蔓延至欧洲各国。欧洲各国的股票市场早就出现下跌趋势,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则直接引发欧洲各国股票市场的大地震。
英国股票价格从1929年开始下跌,到1932年6月达到最低点,持续34个月,工业股票价格下跌了47.7%;德国股票价格从1928年7月下跌,到1932年4月达到了最低点,持续了46个月,股票价格下跌了67.8%;法国在1931年爆发经济危机,但有价证券行市从1929年2月开始下跌,持续到1932年5月,历时39个月之久,巴黎交易所股票价格共下跌了59.9%。
证券交易所的崩溃导致大批银行倒闭,而银行倒闭则成为各国货币信用体系崩溃的导火索。欧洲的货币信用危机首先在德国和奥地利爆发。随后,德国和奥地利的货币信用危机又波及到英国伦敦金融市场。原本英国吸收了大量外国短期资金,危机爆发后,投放在德国的巨额资金被冻结,同时大批短期资金开始被抽走,黄金大量外流。仅1931年7月,从英国流向法国的黄金就达2200万英镑,流向荷兰的达1030万英镑,流向比利时的达220万英镑。
面对资金和黄金大量外流的情况,英国政府和银行等做了大量努力,然而无济于事,英国政府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金本位制,接着在1931年底宣布英镑贬值31%。英镑金本位制的崩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制度,英联邦及与英镑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的货币先后放弃金汇兑本位制或金本位制。1931年11月,英国为了使自己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处于较有利的地位,组织自己的殖民地及其他一些独立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
股市崩盘使一位投资者面临经济危机,无奈提出出售他的跑车那时,整个世界体系已经被分解为各种对抗性的小集团:以英国贸易模式为基础并且由于1932年渥太华会议的“帝国特惠关税”而得到增强的英镑集团,由法国领导的金本位国家集团,在远东依赖于日本的日元集团,美国领导的美元集团,以及完全与这些经济变动无关并且正稳步地在一个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因此,甚至在阿道夫·希特勒开始他的建立一个自足的千年帝国计划之前,向自给自足发展的这种趋势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国的兴衰》
1933年,美国又掀起货币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国内民众纷纷涌向银行提取存款,导致大批银行倒闭。据统计,美国当时约有1万多家银行破产倒闭,约占银行总数的49%。1933年3月4日,美国罗斯福总统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4月19日,美国完全禁止黄金输出,放弃金本位制;1933年底,美元贬值36%。为了与英国领导的“英镑集团”相抗衡,美国拉拢20多个国家组成了“美元集团”,各国之间的货币战愈演愈烈。
激烈的关税战
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一战后本就如履薄冰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冲突和报复不断升级,货币战、关税战等变本加厉,全球经济秩序陷入严重混乱的状态。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投下新关税战的第一颗炸弹。根据这项法令,美国对约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其中農产品关税水平从20%提到34%,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比1914年提高41.5%。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成为各国关税战迅速升级的导火线。美国颁布的这项法令对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传统出口商品打击很大。不久之后,45个国家宣布提高关税以报复美国。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都实行了禁止性高额保护关税。1931年底至1932年初,美国先后对一些进口工农业产品征收10%~100%的关税;英国于1931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的重税;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法国则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各国之间的关税战趋于白热化。
经济危机引发的货币战和关税战等接连爆发,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创。从具体国家来看,以危机最低点与1929年水平相比较,美国的出口下降75.7%,英国下降66.4%,德国下降69.4%,法国下降69.1%,日本下降62.3%。总体来看,1929~1933年间,国际贸易额下降了66%。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为应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之初,决定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期待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来结束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混乱局面。“新政”开始之前,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的范围有多大,干预到什么程度”也并非胸有成竹。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联邦紧急救济法》,决定拨款5亿美元作为救济基金,拨款30亿美元作为公共工程经费。以后又陆续拨款兴建公共工程,为美国的失业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同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宣布限制一系列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政府通过控制农产品生产来调控农产品价格,政府对减少产量的农场主给予一定的赔偿金,同时帮助农场主赎回在危机中抵押出去的土地,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罗斯福总统上任伊始,便宣布全国银行暂时休假4天,遏制各银行因挤兑而出现的普遍倒闭风潮;之后,由财政部对银行统一进行清理和整顿;颁布《存款保险法》,组织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立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一措施恢复了民众对银行的信任。随后,罗斯福签署“黄金法令”,实行黄金国有,禁止黄金出口;5月,增发30亿美元的通货,结果美元大幅贬值。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改善了债务人的处境,同时为推行“新政”筹措了巨额资金。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国民众的信心,并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罗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凯恩斯主义正式形成要晚于罗斯福“新政”。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中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不能有效消除经济危机,倡导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干预国民经济,标志着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形成。
1934年,凯恩斯出访美国,在美国很快拥有许多追随者,其中不乏政府高官。1937~1938年,随着经济危机衰退,罗斯福总统把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定为美国的基本方针。罗斯福“新政”为凯恩斯提供了国家实践范本,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完善;凯恩斯则从理论角度总结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了罗斯福“新政”后期的具体实施,并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危机下的危险
在这次经济危机期间,为缓解国内各种矛盾,德国、日本等国家则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公开实行法西斯,在对外军事扩张的指导下将国民经济转上战时轨道,并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扩张活动。
1932年,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国民收入的1.5%。希特勒上台后,政府把原材料、劳动力、资金设备都优先供应给与军需生产相关的部门,军火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在1933~1939年备战期间,大量的军事订货使军费支出的规模令人震惊,达400亿马克以上,占同一时期国民收入的10.6%。庞大的军费支出超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付出的赔款总额。
再看日本,從1931年起,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把工业、农业、金融、贸易各个领域控制起来,向大的财阀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并对接受订货的财阀企业给予各种补助和优惠,使财阀资本迅速转向军工生产。政府还扶植一批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企业,这使日本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在日本的财政支出中,军费支出增长迅猛:1936年,日本全国的国民收入为146亿日元,财政支出为22.82亿日元,军费支出为10.78亿日元,占国民收入的7.4%,约占财政支出的一半。
在这一历史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德国和日本需要实行对外扩张战略,不断夺取殖民地,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同时加强资本输出,德、日两国在法西斯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将目标对准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中国地区攫取了多项权益,如租借权、“满铁”经营权、军队驻扎权、铁路借款权、矿山开采权等;同时,东北地区也成为日本重工业原料和农用肥料的供应地。然而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作为日本侵略中国“龙头”的“满铁”公司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举步维艰,日本深怕自己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扩大海外市场的美梦破灭,悍然出兵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有预谋地侵略,中国人民勇敢面对、绝不屈服,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历程。而西方欧洲各国对德国的屡次挑衅与侵略行径持绥靖政策。1939年秋,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纵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我们说它的破坏力特别严重,直接体现在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了共达26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也只有1700亿美元,经济危机使各国工业生产倒退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间接破坏力更令人心有余悸,为转嫁经济危机而引爆的大小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使人类陷入惨烈的灾难之中。90年后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在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都应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积极向上的全球环境而不断努力。
作者:筱文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