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选择李登辉做接班人?
蒋经国的一生,留给台湾人民无限的追思与怀念。但是,唯有一件事造成台湾人民对蒋经国存有普遍不满与不解,就是他为何会选择一位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且坚决主张“台独”的李登辉作为他的接班人。也正因如此,对蒋经国不能知人善任的评价,也就不绝于耳了。
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政策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当时的台湾刚从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命运中,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不过4年而已。在日本实施“皇民化”殖民政策的影响下,台湾人民被迫接受日本教育,大多不识中文,不会讲国语(就是普通话),只会说日语与闽南语。在这种情形下,早年的国民党政府所用各级干部与人才,自然多为从大陆来台的党、政、军人员(即所谓的外省人)。台湾本省人限于本身的学识、能力与条件,确实很难进入政府,担任公职,扮演任何角色。随着教育普及与蒋介石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运动的结果,占有几乎90%人口的台湾本省人,开始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学识、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已经具备能够跻身政界,担任公职,扮演政治家角色的条件。
事实上,蒋经国从1960年代起,已经开始注意到台湾“政治本土化”的问题。他特别交代重庆时期中央干部学校毕业的学生、极受其信任与重用的心腹干部李焕,要在台湾各地发掘未来足以担当重任的本省精英与人才,推荐给他。只要通过蒋经国的面试,确定是可用之才,就可以平步青云,不次拔擢,担任要职,进入中央决策高层。
为了方便李焕能通过适当的职务,接触到台湾各地的人才,蒋经国在1960年代,就任命李焕同时担任“中国青年救国团副主任”(蒋经国自已是主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大党、政、团要职,目的就是要李焕经由职务关系,多接触、多认识台湾各地的青年才俊,得以向蒋经国引介推荐。就在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工程”的时候,李焕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工作的农业经济专家李登辉。
根据李焕回忆录《追随半世纪》中的记载:
1972年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正在筹组内阁时,为了要找一位具有农业背景的本省籍专家学者,出任“政务委员”。那时我是奉经国先生之命,专门负责发掘合适的本省籍人才,推荐给经国先生的这个工作。我最先认识李登辉是在我担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时,发现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日本与美国,得到农业博士的本省籍专家,就特别约见他;见他面貌老实,待人诚恳,加上当时政府亟需农业方面的人才,我因此安排他到省党部讲演,谈台湾的农业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经国先生在组阁时,需要一位本省籍的农业专家做“政务委员”,要我推荐人选,我很自然地想到李登辉,将他推荐给经国先生,李登辉从此得以进入政副手人选会是哪一位,就成为台湾政坛共同瞩目的焦点。在蒋经国第一任期担任副手的谢东闵,因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促成蒋经国决定要提名一位新人来担任副手。
由于蒋经国自己是外省人,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副手自然需要提名一位本省籍、经历完整、资望足以服众的政要出任,方符合各方期待,摆平政界杂晋。
当时环顾台湾政坛,曾经担任过台北市长与台湾省政府主席的台籍人士,唯有本来走在李登辉之前、资历较深的“内政部长”林洋港与李登辉两人符合这样的条件。不过,经过蒋经国仔细思考,最后却决定舍弃资深的林洋港而选择资浅的李登辉,这是台湾政界一直不很明白的一个秘辛。
一直到2003年,李焕才在笔者的追问下,说出了其中的奥秘:除了林洋港因为几次办事不力,在经国先生的心里埋下不好驾驭的不良印象之外,林洋港出身南投世家,家族成员庞大复杂,如果一旦林洋港更上一层楼,做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甚至将来还有机会升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难免整个林氏家族鸡犬升天,形成政治特权,这是经国先生极不愿见的局面。相对于林洋港庞大的家族,李登辉的家族则十分单纯。他唯一的儿子李宪文在李登辉担任省主席时,已因病早逝。唯一的哥哥,更早已在二战期间战死在太平洋战场。
于是,蒋经国很自然地选择了貌似忠厚,在蒋经国面前行为举止中规中矩的李登辉,担任他的竞选副手。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是在1984年2月20日在台北市中山楼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举第七任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3月21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以1012票,得票率高达95%,顺利连任。3月22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李登辉以873票当选,蒋经国还亲自前往李登辉家道贺。
蒋经国这一任期,只做了3年8个月不到,就与世长辞了。从此,蒋经国时代正式结束,走入了历史,也结束了蒋家父子两代对台湾40年的统治。
蒋经国去世当天晚上7点,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李登辉在“司法院长”林洋港的监誓下,正式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展开了极具争议的李登辉时代,也是台湾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开端,令人感叹。
蒋经国死前,并没有在权力的传承上有任何交代。他的健康情形虽然日益恶化,可是他对自己的生命,仍然充满信心,认为应该可以做完任期。他对自己健康的过度乐观,导致在他去世后台湾政局并不安定。没有政治强人的压阵,国民党内各派势力因而蠢蠢欲动。在他过世不过两个星期,国民党已经为了推举代理主席的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表面平静的台湾政局,事实上已经暗潮汹涌,风雨滿楼了。等到1990年2月11日,国民党举行“临时全体中央委员会”,推举第八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时,终于爆发了“主流”与“非主流”公开激烈的斗争,国民党的实质分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了。
重演“二桃杀三士”历史,成为实权领导人
其实,蒋经国虽然在生前没有亲自交代“后蒋时代”有关人事与权力的安排,但是冥冥之中,他已适才适任地将台湾的党、政、军交给了他晚年最倚重、也最信任的三员大将手中。
李焕是最受蒋经国喜爱与重用的学生。在蒋经国生命最后的半年,蒋经国任命李焕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等于是将“党务”交给了素以开明作风与擅长党务工作见称的李焕,他应该是蒋经国心目中最佳的人选。
至于“政务”,蒋经国一贯认为搞好经济、改善民生是负责政务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而俞国华一直在财经界服务,虽然因为说话乡音过重,欠缺政治上与人民可以充分直接沟通的长处,以致俞国华一直无法建立政治上的声望,但是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的5年,是台湾经济最辉煌的年代。负责“政务”,俞国华是绰绰有余。
而“军务”是由已担任“参谋总长”8年之久的郝柏村掌控。他早已在军中成了气候,当时几乎所有海、陆、空、勤各军种少将以上的将领,都是在郝柏村总长任内得到他的提拔而任命的。台湾军队当时已有“郝家军”的称呼,可见郝柏村在军中扎根之深,是无人可比拟与撼动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蒋经国固然生前没有交代,然而他已作了最好的安排。只是很遗憾的,这三位“后蒋时代”的强人,彼此完全不能推心置腹,甚至离心离德,使得继任大位的李登辉发现他们私底下竟然是如此的互相倾轧,如此的水火不容,以致有机可乘,利用一个“行政院长”的位子,重演了历史上“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先是由李焕取代了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职位就由已明显倒向李登辉的“副秘书长”宋楚瑜接任,先收复了“党权”。接着,又利用李焕介入“主流”“非主流”党争的机会,趁势由最具实力与发起反对李登辉的“非主流”大将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如此逼退了李焕。李登辉再任命反对郝柏村的海军上将刘和谦出任“参谋总长”及陆军上将蒋仲苓出任“国防部长”,顺利收回了“军权”。可是,为了担任“行政院长”,已自动退役的郝柏村,还想控制军权,擅自在“行政院”召开“军事座谈”,明显侵犯了李登辉的职权。李登辉乃发动本土“立委”与“国大代表”,逼迫郝柏村辞职下台,从此党、政、军大权全落入李登辉手中。
来源:《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