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其中,住房已经把城市人蹂躏得毫无感觉,大家狠狠心、咬咬牙凑齐首付,然后,踏踏实实地做房奴即可;医疗很痛心,可大不了就是一死,而且患病者大都是老人,代表着夕阳和没落,也可以咬咬牙:算了,拔管吧!相比之下,教育因涉及到人,涉及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弃,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最好”的环境:
国内的家长常花重金购买学区房,一生还债,深圳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到香港接受教育,妈妈干脆放弃工作,每天奔波在关内、关外,更令人心酸的瞬间来自于:父母在面对学校和老师时,体现出来的“敬畏”态度,不仅要恭恭敬敬地赞扬老师,还要经常免费给学校捐赠相关物品,比如老师说:班里没有教鞭了,父母会恨不得定制一根“绿玉仗”,以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里受到一些特殊照顾;春晚小品《抢C位》就很好地诠释了如此心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师的素质则没有明显提升,他们抓住父母脆弱心理而大肆利用,如推销教材、课后辅导,不高兴了,就在微信群里点名批评家长,说他们:作业辅导不合格,不够细心什么的,而家长们的差异也很大,有些是普通职员,有些处长经理,还有少数的CEO总裁,但面对老师,大家都要约束自己的脾气,体现出一种非常“窝囊”的状态,谁也不敢得罪老师,谁都要担心孩子于学校中的待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其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关乎着未来和希望,从感性的角度讲:教育应该是神圣的事情,所以,从业者的素质、待遇都应该被格外重视,如今中国父母和学校、老师的不和谐因素,都和不清醒的体制有关。
神圣光辉,老师权威为啥不可侵犯?
其实,每一个80后都会有一段关于老师的美好回忆,作文里经常有“倒在讲台上”的老师,还有歌曲来歌颂老师,如好大一棵树、祝你平安等等,传唱度都非常高,曾几何时,我们都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平心而论,老师是应该有一些权威的,但权威的含义却正在随着时代而变迁:80后这一代的老师,靠的是专业素质、育才的热情以及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真心。前段时间,笔者和一位80后作家谈到老师的话题,他最感激的就是自己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求其每天写日记、读《穆斯林的葬礼》、读《围城》和《骆驼祥子》,这些都充分刺激了其写作天赋,因为语文老师和自己的母亲是闺蜜,这位作家朋友得以长年浸润在“书香”之内,此外,语文和英语也是相通的,这位老师还在业余时间辅导其英语,如今这位朋友一口流利的英文,更是令人羡慕,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他的阅读视野,最终走上作家之路,直到现在,作家朋友想到老师,都是神圣而权威的,充满敬意。
正是因为知道一个好老师之于学生的巨大影响,作家朋友才会非常在意女儿的学校生活,说孟母三迁有点夸张,但他也因女儿教育,选择购买学区房,可遗憾的是,作家朋友的女儿始终没有碰到令人满意的语文老师:
首先,朋友认为小学和中学阶段,女儿应该博览群书,读名著、练习英文,坚持写日记等等,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学校更加重视数学习题,反复地练习公式,也正因如此,语文老师觉得大家不重视语文课,动辄要求孩子们抄10遍课文或者20遍古诗。作家朋友认为如此作业是在浪费时间,要求女儿拒绝,但女儿哭诉着说:我不敢...朋友想要在微信群里炮轰老师乱来,但转念一想,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儿会有如此反应,一定是因为老师的“严厉”态度,如果把关系搞僵,女儿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只能窝窝囊囊地、旁敲侧击地同老师沟通,结果自然不好;其次,中国学校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重,除了前文提到的物品捐赠活动之外,朋友经常收到学校的缴费通知,包括课外辅导书、亲子活动费、各种夏利营的费用,今天去农家乐,体验采摘的乐趣,明天去真人CS,美其名曰:锻炼意志和团队合作,顺便每人采购一份迷彩衣,最令人不可接受的一项是:校服费达到2300元,学校给每一位学生订购13件,包括夏天的短袖、衬衫、两套运动衣、一套礼服,一件冲锋衣,一件毛呢外套,作家朋友认为学生没有必要购买冲锋衣和毛呢外套,但学校的回复是:这是为了队列更整齐,学生可以不购买,同时,也意味着不能参加全部的学校活动。作家朋友怒不可竭,却要始终保持微笑,显然,他最担心的还是女儿在学校的待遇。
最后也是最令人心神憔悴的是,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奉承老师,学校也在安排高密度的活动,思考如何把“收费”伪装得更合理,家长则要努力消化大量的不良情绪,殚精竭虑之后,又有哪个群体能认真思考:孩子的天赋在哪里?他们在走出学校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百年树人,中国教育有哪些小弊病?
中国经济、中国基础建设、中国高铁等等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但教育是软实力,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衡量进步幅度,已经非常困难,再加上前文提到的种种问题,就更加让人无法理解了。或许,普通人站在宏观面看问题非常难,也非常容易跑偏,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微观方面做一些讨论,让中国家长能够更体面地同学校交流,让孩子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学生减负要彻底全面,有网友调侃说:学校、老师减少的负担,都跑到家长肩上去了,比如公立小学每天4点下班,一般的职场父母都在开部门会议或者在写报告,只能拜托“小饭桌”,更惨烈的场面是父母辅导家庭作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好不容易盼来的周休日,也要在无聊的亲子活动中度过,小学生穿着昂贵的晚礼服,究竟在陶冶哪门子情操?好在,这些都是“日常能感受到”的问题,大家还能有意识去调整改变,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则好像细菌繁殖、蜘蛛结网、病毒传播、烟民抽烟,是一种经年累月地伤害,平日里感觉不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却早已无法挽回,如前文提到的“罚抄10遍课文”,如此小弊病看似影响不大,却会在不经意间毁掉孩子之于语文的热爱,因为有如此经历,他们每次联想到语文的时候,都是熬夜、单调、枯燥,如果学校没有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无疑是最大的失败;还有,80后在学习英文时,把最大块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语法,研究各种中国英文老师编辑出的畸形习题,去没有人告诉我们:英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全球人民是如何创新英文、活用英文的,我们做对了数以万计的阅读理解,却常常难以处理一个英文会议;中国人学数学也很奇葩,为了快速应付考试,学生们都需要背诵公式、定理,不求甚解地却能获取高分,这些高分会带给中国学生“不切实际”的成就感,但遇到真正的挑战时,这些成就感会快速地消失。
中国教育更广泛的小弊病就是:把“学习”当作一份苦差事,老师说:等到大学就轻松了,还顺带着讲一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父母则常常承诺:考全班第一,或者做完作业,就会奖励一个芭比娃娃,这些做法“成功地”让孩子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学习是任务,但真正的事实是,学习本身会带来快乐:阅读的快乐,解几何题的快乐,还有认知世界的快乐,可惜我们错误的方式,错误的情绪,几乎掩盖掉全部的快乐。(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