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位置似乎有些尴尬,因为一提到他们,人们第一反应往往都是“那个被智人战胜从而灭绝的远古群体”,由于智人是人属下现存唯一的物种,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去这样评价已灭绝的群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对于尼安德特人存在着许多偏见,驼背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会产生这误解,与1908年在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有关。
1908年,古人类学家在法国科雷兹圣沙拜尔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骨骼化石。不仅颅骨、下颌骨保存完好,身体骨的绝大部分也都还在,椎骨、肋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手骨、髂骨、股骨、髌骨、胫骨、足骨都清晰可辨,这让发现者很是兴奋。因为这是继1856年,德国科学家找到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之后的最新发现,而且骨骼保存情况远比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更优质。随后,对骨骼的鉴定结果表明,这是一位老年男性,被命名为圣沙拜尔人。
正是由于圣沙拜尔人的骨骼相对完整,他也就成了人们描述尼安德特人体态特征的依据,法国体质人类学家鲍尔还根据圣沙拜尔人的骨骼化石,对尼安德特人的样貌进行了复原。但是实际上,圣沙拜尔人死亡时已步入老年,所以身体骨骼已经产生了一些病变,因此以他为参照物的复原并不准确。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人类学家是如何利用人骨进行样貌复原的。要对一个逝去的人进行容貌再现,骨骼是基础,皮肉是灵魂。从头部的复原来说,首先需要对颅骨进行大量的测量,统计相关数据,在一些重要的点上做出标记,将这些点相连后,就能大致得出一个人的头型。随后,利用眼眶、鼻骨、下颌骨等测量数据为头骨添补细节。
如果有关于人群特征的资料可寻,可以据此为复原像增加发色、眼珠颜色、嘴唇厚度、肤色等信息;如果是历史时期,即有文献记载的人物,则可以根据资料表现出其“神情”。再根据性别年龄鉴定结果,展现出与其相符的皱纹等。其他体骨,则能够在复原中提供身高、体型、步态等方面的信息。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T扫描、超声波等早已开始运用到人像复原中,不仅让复原变得简单,也另其更加真实可信。
但是,在20世纪初,技术水平和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鲍尔复原出的尼安德特人既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他真实地还原了圣沙拜尔人前倾的头部、低平的额头,但是更多的是扭曲变形的身体:弯腰驼背、膝盖严重弯曲、两只腿向外,看起来步履蹒跚。鲍尔的复原像所描绘的尼安德特人,不仅走不稳,连站立都是问题。
错误一直延续了近百年,直到2000年左右,美国科学艺术家马德内斯才重新复原了尼安德特人的样貌,新的复原一经公布,就获得了广泛好评,人们也重新认识了尼安德特人。
因此现在所见到的尼安德特人样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德内斯的复原,他保留了颅骨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的特点。而且在细微之处可见,尼安德特人的颅骨最宽处比直立人略高一些,但是又比现代人略低,他们的眉骨非常发达,面部骨骼粗大,下颌骨粗壮,脑容量达到了1575毫升,与现代人类的步态没有太大差别。
FUN知识点: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有时候会被调侃为“连蒙带唬”,但是作为严谨的科学研究,它们都需要有据可依。前些日子,有一则新闻是说,丹麦考古学家根据一块有着5700年历史的“口香糖”,复原出了远古少女的样貌。
事实上,所谓的用“口香糖”复原史前少女,只是个引人注意的说法,“口香糖”是桦树树皮经过加热后产生的胶状物质,古人用它粘合工具,之所以会咀嚼它,是因为胶状物质在冷却后会变得坚硬,在咀嚼后能让它再次软化,方便塑形。由此可知,其上保留着咀嚼者的DNA遗传物质,而且由于一直被保存在泥浆之中,不仅没有腐烂,也没有收到其他物质的干扰,所以在提取了其DNA后,可以获取古人类基因组以及口腔微生物的相关资料,以便复原。
前文中提到的人像复原是从骨骼出发的,加上DNA信息就会使人像更加丰满,包括发色、瞳孔颜色、肤色,以及其生前的饮食结构、人群来源、携带的疾病等等。因此,我们看到的5700年前的“口香糖少女”不仅仅是靠一块口香糖上的DNA复原出来的,而是结合同时期的人骨发现进行的合理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