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长生不老。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秦始皇求取仙丹,而现代人更多的是寄托在了各种保健产品上。最熟悉的就是维他命了,毕竟身体如果缺了任何一种维他命,都会引发不同症状,包括夜盲、坏血病和贫血。而且,维他命A、C和E还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这不是对身体更有益处了吗?
氧化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燃烧、生锈,到食物腐烂,都属于氧化反应。虽说是“氧化”,却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而是要看原子有没有失去电子。在铁生锈的过程中,铁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在这过程中得到电子的氧,则被称为“氧化剂”。
我们体内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呼吸作用”,也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并且通过反应释放能量,用以维持生命。我们常常听到的抗氧化,目的当然不是对抗呼吸作用,而是来自被视为是老化的罪魁祸首的“自由基”所引起的氧化反应。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而电子通常成双成对。“自由基”是拥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或是离子,为求稳定,它们积极在其他粒子上夺取电子,故具有强氧化性。氢原子(H)只有一个电子,是自由基的一种。因此我们很少见到单独的氢原子,而是由两个氢原子共享电子后组成的氢分子(H2)。
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大溶炉,人类的身体内当然不乏自由基。1956年,被称为“自由基老化理论之父”的Denham Harman教授发表论文,指出体内代谢时产生的自由基会氧化组成细胞的核蛋白和核酸等物质、引发连锁反应,破坏细胞的功能效率和再生能力,导致老化。如果基因被氧化,则有可能导致变异甚至癌症。
既然自由基是衰老和疾病的元凶,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阻止它伤害身体的细胞呢? 论文中Harman提出可以用更容易被氧化的物质来减缓老化过程,也就是“抗氧化物”。这篇短短两页的论文,开启了“抗氧化物奇迹”的时代:“抗氧化物对身体有益、能防衰老”成为了注重健康的人们的常识,五花八门的抗氧化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创造了超过30亿美元的抗氧化剂市场。难道早在50年前,我们已经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了?
而近些年有关抗氧化物与老化的实验研究结果,却挑战了这个已流行半世纪的理论。比如,德国科学家Michael
Ristow教授用线虫做实验研究老化理论时,却得出和理论不相符的结果:他发现因受到压力产生更多自由基的线虫,比对照组的线虫活得更久,而得到抗氧化物的线虫寿命却比较短。
Ristow也致力研究运动与抗氧化物的关系。在做运动时,身体内会比平时产生更多自由基。为了减低这些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有保健产品商甚至推出了针对运动时服用的补充剂。Ristow为了解抗氧化剂在当中的作用,做了一项实验:他找来40个志愿者,要求他们连续做四星期的运动,当中半数人同时服用高剂量的维他命C和E。
结果却发现这些抗氧化物抵消了其中一项运动带来的益处──提高胰岛素敏感度。这揭示了运动时产生的自由基是不可或缺的。亦有其他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抗氧化物在运动中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争议。
2018年,BBC报导了一名美国男子Jim McCants的故事,引发了服用抗氧化剂的隐忧。注重保健养生的Jim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却有天发现肝脏严重受损,不得不换肝。他的医生试图探究他患病的原因,最后把“疑凶”锁定在Jim每天服用的、有抗氧化作用绿茶胶囊上。
维他命、抗氧化剂等保健产品不需要像药品那样需要严格的安全测试,服用时也不需要医生指导。正因如此,这些有关抗氧化剂的负面新闻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不禁质疑:抗氧化物真的对身体弊大于利吗?服用维他命等抗氧化剂又真的能防止癌症、减慢老化吗?
遗憾的是,如今的科学还不能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唯一能确定的,是抗氧化剂与防止衰老、改善健康的关系,并没有保健产品广告中声称的那么简单。适量的自由基或许对身体有益,自由基及其带来的氧化作用,也可能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