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存在靠谱的测谎仪吗?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说谎,一直是人类社会一个大课题。大约在150年前,已经有科学家尝试发明测谎仪,他们发现人类在说谎时,会有一些不自觉的生理反应,比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流汗等,于是尝试制造机器来判断一个人回答问题时生理反应的变化,制造了第一代的测谎仪。

之后一直有不少人尝试提高测谎仪的准确度,以用在商业、法庭、军事等用途,可是准确度只有50%左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在现在的法庭上,见到过测谎仪。

现代研究人类说谎行为的科学家,有一套相对严谨的方法来分辨受试者有没有说谎。首先,科学家要知道受试者在说真话和谎言时的生理反应,作为之后分辨受试者说话真假的指标。比如,受试者叫安妮,科学家就会问:“你叫什么名字?”,受试者需要说一句真话一句谎言,即是如“我叫安妮”和与之相对的“我叫玛莉”。然后,就是会让受试者紧张的问题,问题内容会因测试的目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对一个曾因偷窃入狱的人可以问:“你曾经偷窃吗?”之类。科学家会利用这些数据,来辨别受试者回答其他问题时,有没有说谎。

由于只靠受试者的生理反应来分辨真假的准确度太低,现代的科学家开始加入其他因素,如受试者回答问题时的身体语言、使用的字词等,来提高准确度,如果能观察到受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更准确了。到近几年,这种综合式的测谎方法已可把准确度提高到八成。不过,测试的准确度还是会因人而异,一个在职场上游刃有余的成年人,自然会比一个在自我价值中挣扎的年轻人,更能保持平稳的情绪,说谎时的生理反应也会较少。

说谎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需要有一定心智能力的才能做到的行为。一个个体要说谎,就要有能力正确区分“你、我、他”,和各种因果关系。个体需要先有“自己”这个概念,然后就是明白“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不会知道。再来就是能预测“其他人”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什么反应,以此来决定“自己”应该说或做什么,来让“其他人”给“自己”一些本来不会有的好处。最后,当然是判断“自己”能否承担后果,及有没有足够胆量去做“自己”也认为是“不对”的事情。

说谎的成功率很在乎“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各种能力差异,还有究竟是一人行事或多人合谋。当孩子开始长大,从失败中学习,对“其他人”的了解越来越多,想得到的也越来越多,说谎的成功率和想得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同理,人的阅历越多也越难被骗到。所以,大家会常在网络上看到满嘴食物的小孩或小狗,对着镜头说自己没偷吃,也会看到衣冠楚楚的成年人,对着大众表演各种语言艺术,而且永远有人相信,并坚信自己不会被骗。

同是谎言,各有前因,人类的谎言可以以动机来简单分类。第一类,保护自己的谎言:如以吹嘘来增加自信,不承认过失来避免责罚等;第二类,保护别人的谎言:如明明看到好朋友考试作弊,却对老师说没看到;明明是妹妹打破花瓶,却告诉妈妈是自己打破等;第三类,为了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谎言:如以真货的价钱来卖假货,以赚取更高利润;第四类,伤害别人的谎言:如明明是自己偷窃,却冤枉别人;参加选举时,故意造谣来打击对手等。

当然,不是每个谎言可以这样分类,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谎言也可以有不同反应。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人问他/她看上去像多少岁,你会说实话吗?在客户问他/她穿上你工作的店铺卖的衣服好不好看、上司问你和新的下属合不合得来、老妈问你工作顺不顺利时,说实话是不是对“自己”最好?如果不是把事实百份百呈现是就是说谎,那么,化妆、客套话等,究竟是礼貌还是欺骗?如果你知道朋友的另一半出轨,你会主动告诉他/她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对谎言零容忍不一定是好事。不过,在大是大非的黑白之间,无论是什么文化背景,良知也会与谎言对立。

人类的谎言,不一定像其他生物般和生存与繁衍有关,而是与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到构建人类社会的秩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