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的数学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华罗庚和陈景润,前者的优选法促进了生产,后者关于哥巴德赫猜想而证明的的“1+2”让其获得了世界声誉。
需要一再强调:陈景润证明的“1+2”不是1+2=3的1+2,而是由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24年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同时代的欧拉对这个猜想的完整表述是“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1966年陈景润证明的1+2表述的意思是“任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偶数就是双数,素数就是质数,也就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比如2、3、5,7就是典型的素数。
可惜的是数学很难被向下科普,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最简单直接的“语言”,如果说物理学理论还能强行抽象化然后向下科普的话,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厚达200页的证明(简化后也有30页)是绝无可能让大多数人明白的,所以大部分人都知道陈景润在艰苦环境下作出世界级成果的奋斗故事,但对故事的主角“哥德巴赫猜想”却说不出来。
1+2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式,而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种简略表达,但陈景润并没有完成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因为在1+2之上还有更难的1+1。
通俗表示1+1就是:任何一个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比如3+3=6,5+3=8,9+3=12,现在求证是否所有偶数都能被这样用两个素数之和的方式表达出来?
数百年来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被许多人“痴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足够简单,几乎任何一个人都能看懂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猜想,到今天也没能完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