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霞:硬科技时代需要“接盘侠”,不同阶段要有不同基金入场

“为什么这些投入没有带来合适的或者是期望中的经济增长呢?我们觉得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这个领域真正能够耐心地帮助这些硬科技、帮助这些原创科技走向商业化的长期资本太少了。”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合伙人廖俊霞说。

在刚刚过去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技术峰会上,廖俊霞发表了以《长期资本助力 “硬科技时代”》为主题的演讲,再次强调了“长期”、“耐心” 和“有温度”三个长期资本的关键词。

图 | 廖俊霞发表了以《长期资本助力“硬科技时代”》为主题的演讲。她毕业于人大,曾任某人民币 VC 基金投资总监,2002 年进入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长期参与早期企业的投融资业务,关注新兴产业发展。曾先后在 Zero2ipo 清科公司负责研究与顾问业务(来源:EmTech China)

数据显示,我国去年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是 1.8 万多亿,同时在过去的 5 年当中,每年 R&D 占 GDP 的比例都超过了 2%,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 1996 年到 2016 年,中国 R&D 投入的增长非常快,在 1996 年的时候,我们 R&D 投入只占美国的 7% 左右,但到了 2016 年,我们已经达到了美国的 88% 左右。

图 | 1996 年到 2016 年,中国 R&D 投入的增长非常快,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却没有显著提高(来源:EmTech China)

但从另外一个数据来看,中美之间 R&D 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却是差距非常大。在过去 20 几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基本上是在 20% 上下浮动,有 12 年时间甚至低于 20%。而美国大部分是在 40% 左右上下浮动,有很多年甚至超过 50%。

廖俊霞认为,“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但要实现这一目的,仍需要大量的、富有耐心的长期资本来帮助这些硬科技和原创科技发展成熟,走出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微芯生物”是她认为长期资本助力实现商业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0 年左右,该公司创始人鲁先平和 5 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中国学者先后回国并着手进行小分子靶向药的研发,经过 18 年漫长的时间,这家公司在今年 8 月成功登陆科创板,一跃成为 “科创板原研药第一股”,一度成为科创板上市盈率最高的企业,整体市值曾超过 500 亿。

图 | 长期资本支持原研技术创新:微芯生物。从 2001-2019 年,在这 18 年长跑中,有超过 15 家创投公司,像淡马锡、险峰等著名的美元基金都先后支持了这家企业(来源:EmTech China)

另外,宜信财富也推动底层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需要得到不同场景的落地和应用,包括依图、G7 和 Momenta 等等企业的技术在很多不同行业落地开花,这期间少不了耐心资本的一路相助。

据了解,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成立于 2013 年,从 2014 年开始到现在,在国内、国外人民币 + 美元合计资产管理规模逾 280 亿人民币,投资的基金超过 200 支,间接覆盖的企业超过 4000 家,其中已经有接近 200 家在国内和境外上市或挂牌。宜信母基金所投向的这些国内 VC/PE 基金的规模总合超过 2000 亿。

“过往很多创投基金可能是投向商业模式的创新,投向消费领域。随着整个产业变局、产业发展,硬科技越来越受到整个行业关注。在宏观的大背景下,硬科技从走出实验室,走到市场上又需要更长的时间”,廖俊霞说。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更需要那些长期、耐心、有温度的资金,来陪伴着我们的企业、人才,陪伴着我们这些原创技术的成长以及他们到市场上,到各个行业里头落地和应用。”

在接受采访时,廖俊霞表示,接下来仍会比较关注跟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相关的,比如 5G、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落地和行业应用、生物医药等领域。

“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遇到挑战遇到各种市场情况的时候,怎么样给他提供帮助,陪伴他一路成长,我觉得这个是挺重要的”,在提到有温度的资金时,廖俊霞说,“如果投完之后,仅仅关注企业每个季度的财务报表,关注你这个月又亏损了,或者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按照数字让企业实现它的发展,我觉得那是冷冰冰的投资人。还是要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从包括人才招募、发展路径、产业资源等很多的不同角度去帮扶。”

图 | 宜信母基金在国内外合计管理 “人民币 + 美元” 共 280 亿左右的资产,总共投资的国内外基金超过 200 支,被投基金规模综合超过了 2000 亿(来源:EmTech China)

DeepTech 在会后采访了廖俊霞,就母基金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以下为不改变原意的采访实录):

DeepTech:母基金在近两年来很受青睐,相比于直投基金,你认为母基金身上的哪些特质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廖俊霞:首先,母基金可以通过一个顶层资产配置的方式把资产投资到不同的标的基金里面去。通常来说我们任何一个母基金产品,我们一开始去设计这个母基金的时候,一定有相配置的框架和逻辑。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风险分散的效果。

第二,母基金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来管理,所以在筛选标的基金方面会有一套方法论和专业的程序。通过这种专业的管理能够选到这个市场上比较优秀的那些基金,通常来说,如果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投资人,是难有很专业的团队和充分的时间去做这个专业竞调和筛选的。

第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里,母基金的适用性是不一样的。在一些类别的投资市场,尤其是像私募股权这个市场,不同的管理人收益差别显得非常离散。而通过母基金的专业管理和资产组合的方式,就会使得他的收益表现相对收敛。

一些国内外的专业机构做过很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母基金通过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其实比直投基金的平均回报是要更高的。我们任何时候谈到回报都不能脱离风险说。

DeepTech:今后几年市场上会有更多的基金品牌出来吗?

廖俊霞:今后几年比较难,因为宏观上属于募资比较难的时候,而且这个市场我们觉得差不多十年左右来一次大调整。上一波市场上独立出来的基金比较多的是 2005 年到 2008 年之间,十年之后大概在 2015 年到 2018 年又是一大波新的基金出来,现在就是在成熟基金里面成熟团队已经比较少了,这一波该出来的前几年陆陆续续出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新的基金可能很多是从产业基金里面出来的。

DeepTech:国内一些引导基金规模更大,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母基金主体,和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竞争关系?

廖俊霞:总体上还好,因为不同的出资主体的诉求是差异很大的。比如说政府的钱是来自于财政,所以天然的诉求是为地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国家级的可能有一些战略层面的需求,比如说希望投到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等,不完全是财务的诉求。

作为市场化的母基金,更重要的还是追求市场回报。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其实他们也越来越市场化,他不希望直投基金只拿政府的钱,还是希望有市场化的投资者同时也能够去参与这些基金里面去,如果是地方政府的还有放大的功能。

DeepTech:你提到宜信作为市场化的母基金,更重要的还是追求市场回报。但是对于科技类的市场化投资,我们都知道它的回报周期相当长,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取向和你们投资策略之间的关系?这个情况下母基金是怎么考虑整体的投资策略的?对于你们所关注的或者是所投资的直投基金有什么建议?

廖俊霞:传统上很多时候都觉得科技转化是政府该干的事,因为时间周期很长。但实际上投资到科技,投资到创新、技术改变产业的方向,其实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最多的地方,为什么呢?

股权投资和其它资金不太一样。比如说银行的间接融资,可能需要资产、抵押,股权投资最主要的还是从企业本身的发展去获得未来长远的回报。这些技术对产业的改变通常来说越是在早期阶段,潜在的风险越大,但是潜在的回报可能也是非常巨大的。

早些年大家说投创新药特别难,因为创新药从研发到出来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还是需要有“接盘侠”,这个接盘侠不是那种意义上的接盘侠,是比较褒义的概念。在整个企业发展或者从技术到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并不是一支基金就可以从头覆盖到尾,而是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基金进去。

比如说从实验室到市场上成立一家公司,这个时候可能是天使基金进去,到了下一个阶段可能产品出来了,某些投 PreA 的 VC 基金可以进去。等他产品大规模市场化了,而且销售比较稳定了,PE 基金可以进。等到再下一个阶段可能还有大的并购基金可以进去。

所以,我们认为生态关系要比较完整,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投资人去参与,每个人都得到自己那一部分的收益和回报,并不需要一个基金从头等待到尾。

DeepTech:现在在母基金里面,我们对于这样一些科技创新的、对人类未来可能有重大改变的投资,大概会在配置里占到什么比例?

廖俊霞:通常来说,我们投的大方向是这么几个大类,我们过往说 TMT、医疗健康、环保科技相关的,还有大消费等等。当然现在硬科技和 TMT 有很多交集,现在这种核心科技可能越来越被别人所看重,所以专门作为一个类别提了出来。在医疗健康方面,除了服务的领域之外,像生物技术也是核心科技原创相关的。

所以,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其实可能有超过一半是投到跟科技相关的,只不过超过一半可能是在科技的不同阶段,不见得一定是在实验室到市场的阶段,可能会在他成长的阶段,因为我们母基金还是要做不同阶段的配置,不完全会在最早的早期孵化的阶段。

DeepTech:在近两年你们对科技企业、创新企业的投资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是比较突出的?你们会做哪些跟以前不同的事情,或者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去帮到基金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找到新的方向?

廖俊霞:作为母基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对基金的筛选,然后由这些优秀的基金再投到这些优秀的企业里面去。过往整个中国的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热点和方向其实更多的是模式创新,现在发展到科技创新,在大的主题上可能就有一些调整,这个时候对基金的管理团队、背景知识、基金对这些硬科技企业的判断上,可能就有了一些新的挑战。

如果基金在这些方面寻求我们的帮助,通常来说,我们会做几件事情,一个是得益于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生态圈,我们会把市场上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我们的标的基金和管理团队。同时得益于宜信财富的客户生态圈,我们也会在客户生态圈内根据基金和客户的诉求做一些定向资源整合。

DeepTech: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有什么愿景?

廖俊霞:我们现在在市场化的母基金里头已经做到了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未来 3 到 5 年我们觉得整个行业还是非常挑战的周期,在这样一个周期里,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几个任务是:

要继续夯实内功,然后不断提升我们的投资能力;在投资人方面,过往我们很多是高净值的客户为主,未来我们也会和很多大的机构投资人来进行合作和协同;第三个就是随着我们投资的生态圈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不同的产业里头去做更多的赋能工作,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DeepTech:宜信支持了 TR35 评选,你认为这样的合作对于宜信来讲能够收获什么?

廖俊霞:我们觉得 TR35 在国内还是非常领先和非常有特色的奖项,刚才我们讲到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的资本,长期的资本只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翅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翅膀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从哪儿来?其实我觉得 TR35 就是非常好的平台。

我记得海外有一个研究说,主要的创新发明是来自于年轻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协同,能够很早期地让人力资本和长期资本有一个开始合作的契机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