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伤害最大的一场战争。从军事历史的角度看,这场战争也缔造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战将,尤其是德国的曼施坦因、隆美尔、邓尼茨、龙德施泰德等等,大多数军事迷们对他们耳熟能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战术家,因为其善于防守,被誉为“防御大师”,他就是沃尔特·莫德尔。尽管他并不“惹眼”,却几乎参加了二战中德军的每场战役,他倡导和实施“焦土政策”,被认为是最为凶残的德国陆军元帅,为什么他是这样的人呢?
从小的生活经历,让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冷漠和有主见。
1891年,莫德尔出生于德国一个叫根挺的小镇。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出身于一个落寞的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的德国普通家庭一样,生活仅够温饱,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他恪守着古板而保守的道德观,但人是会变得。
小时候的莫德尔身材矮小、单薄无力,与同龄人比起来“小”了许多,自然成为同学们欺负的对象。尽管他学习很好,但依然受到同学们嘲笑,他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却显得更加成熟和有主见。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成为一个让人害怕的人。
一天,莫德尔观看了一场德皇步兵营的操练。响亮的口号声、整齐的步伐,让观看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他的同学们也为之欢呼叫好。当然,也让莫德尔开始崇尚军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认定军人是主宰一切,让人们羡慕的职业。
从此,他经常有意识地去军营,远远地看着士兵们操练。就此,从军在其心中彻底扎根了,他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人物。更何况,日耳曼民族好战的特性,在当时的德国,参军入伍是每一个青年们趋之若鹜的时尚。
中学临近毕业,17岁的莫德尔参军欲望更加强烈。好在,他的叔叔是德皇陆军第52步兵团的预备役军官,帮忙运作,获准使用该团的预备军官名额报考军校。尽管文化课很好,但体检有些麻烦,差点因为视力不好,肩膀有点斜被取消资格。
还是他的叔叔,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让莫德尔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尼斯少年军官训练学校。这是他第一次坚持自己的主见,圆了儿时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当兵实现个人价值,不再被人小瞧,当然也憧憬着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统帅。
然而,军校生活却对他的性格养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战前的德国少年军官学校,沿袭了旧军队的管理模式。既封闭,又枯燥,铁一般的纪律靠的是,屈辱的训斥和残酷的体罚来维护。这让每一个刚进军校的学员都不适应,莫德尔也不例外,甚至有退学的想法,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首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被欺负惯的莫德尔,深知体质弱给自己带来的屈辱,军校是锻炼体质最好的场所,尽管军士长经常呵斥他不适合做一名军官,但他不以为然。看来,倔强的性格让他始终不妥协,坚持了下去。
其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为家族争光。莫德尔家虽然是正统的普鲁士家庭,但是家族史中跟军事没有一点关系,更不是容克贵族的军人世家。这让他与其他学员有很大的差别,只有比军人更像军人,才能脱颖而出,融入令人羡慕的军官团。
让他在军校中收获最大的是,以强硬、粗鲁的态度去管理部队。莫德尔从这些旧军队的管理中,学会了“骂骂咧咧”、爱争论的“毛病”,让他感受到“兵痞”的快感,并以此作为管理军队的方法,成为日后人们备受争议的诟病。
尽管莫德尔很努力,但在同学和教官的眼里,他依旧稀松平常、默默无闻。不过,其争强斗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凶残的一面开始展露。尽管体能不是最好,但在骑术上却是佼佼者,因为马匹弥补了他的身体缺陷,能找回失去的尊严。
为此,莫德尔经常不顾马匹的死活和劳累,苦练骑术。每天训练下来,他的马是最辛苦的,管理马匹的人对其残忍颇有微词。尽管两年的军校生活平淡无奇,但毕业后的莫德尔少尉,在性格上已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他更好斗、更粗鲁。
一战让他“如鱼得水”、崭露头角。
分到步兵团的莫德尔结合自己在军校的学习心得,以及对军事历史的研究,提出对传统的步兵战术进行改革的建议。尽管遭到众人的哄笑,但其营长十分看好这位有想法的青年军官,于是调其到身边做副官,这对他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担任4年的副官,让莫德尔对于战术的研究更加痴迷,常常与同级别的军官们争论得不可开交,他暴躁、攻击性强、不近人情的毛病显露无疑,甚至有时对长官的意见也咄咄逼人。他们对莫德尔的印象都不好,有将他排挤出去的念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德尔所在部队调往西线参加“施里芬计划”,法、德双方在马恩河一线打成了“拉锯战”、“堑壕战”,双方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但与之相反的是,莫德尔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带领士兵们不要命地向前冲杀。
他显示出强烈的责任感,狂热而无畏,常常是不计伤亡的冲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说实话,在战争年代,任何上级都喜欢这种“拼命三郎”式的下属。很快,莫德尔被团长相中,调到团部担任副官,常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候,由他带领冲杀。
莫德尔的优异表现,为他争得了许多奖章,但也负了三次伤。士兵对他不要命的打法十分厌恶,渐渐地在部队中,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冲锋,他愈发显得孤立。团长不得不让伤愈归队的莫德尔,去总参谋部参加培训,平复一下部队的情绪。
然而,接下来的索姆河会战,交战双方伤亡130多万,堪称“人间地狱”。莫德尔的许多战友、校友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而他因为培训8个月,躲过了这场“浩劫”。再回到部队的莫德尔依然是身先士卒地冲锋,但奇迹般地再也没有受伤。
不久,冯.希科特将军下部队挑选参谋,看中了不知疲倦的莫德尔,将其调往总参谋部,负责军需工作,直到战争结束。根据《凡尔赛合约》,战败的德国只能保留10万陆军,而德军总司令恰恰是希科特,这对已是上尉的莫德尔来说,是将来能够青云直上的大好事。
一战中的莫德尔与隆美尔有些类似。都是盲目地效忠德皇,执行命令坚决,不畏死亡,甚至不顾士兵死活,漠视生命,显露出凶残的本性。只是,狡猾的莫德尔在二战结束前,利用职权将自己的档案进行了销毁。所以,他的一切很多都成了谜。
隆美尔等人之所以比莫德尔有“名气”,大多与他的档案被销毁有关。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