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宫廷印象,我们受影视剧及野史杂记的影响太深,以至于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以为如何如何。
其实呢,并不是如何如何的!
清人何刚德,曾任清廷的吏部主事,他在笔记里,曾写了很多清朝的事情,根据我的判断,我觉得,他所写的,还是比较真实、相对公允的。
今天,不说别的,就来说一说何刚德在京师任职时,被皇帝召见(又及太后)的情景。
本文出自何刚德所著的《春明梦录》卷上。
被皇帝(或太后)召见,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对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的民众来说,这又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何刚德在京师做官的时候,曾经被皇帝召见过三次。
这三次召见,全都在乾清宫。
这个时候,清朝的皇帝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帝。
当日,何刚德被召见,正是光绪帝亲政的时候。
第一次。
何刚德被召见的原因,是因为他京察一等记名。
所谓的“京察一等记名”,这里,需要简单说一下:
1、京察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
2、朱元璋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京察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后来,改为十年一考。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的京察规定,六年一考。
3、清沿明制,继续京察制度。清代的京察改为三年一考。
3、京察的考核,以“四格”、“八法”作为升降标准。
(1)“四格”为:守、政、才、年。
(1.1)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
(1.2)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
(1.3)才,代表才干,分为长、平、短;
(1.4)年,指年龄,分为青、中、老。
每格按其成绩,可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凡被列一等者记名者,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
(2)“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凡考为“八法”,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
后来,“八法”去掉了贪、酷,改为“六法”。按照“六法”考核后,被认定为“不谨”、“罢(通疲)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属“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何刚德京察一等记名,就被清德宗光绪帝召见。
由此可见,清朝时,朝廷对官员的考核还是比较重视的;朝廷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官员也比较重视的。
第一次召见,光绪只问了何刚德的籍贯、履历等,其他没有多余的话。这样一说,这一次召见,倒是有点像是面试。按照京察制度,一等记名的官员,有提拔升任京外官员的优先权。就此一点看,这样的召见,更像是面试了。
第二次。
何刚德被召见的原因,是其郎中俸满截取。
所谓的“郎中俸满截取”,不解释的话,似乎很难理解。
先说“郎中”。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属员外级,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另,尚书台设郎中,司诏策文书。晋武帝司马炎置尚书诸曹郎中,郎中为尚书曹司之长。隋唐迄清,各部皆设郎中,清末废除。
再说“郎中俸满截取”
此说,可参照“汉员外郎截取外用”制度。
汉员外郎截取外用是官制名,指汉员外郎俸满后,停止计其现任食俸资历,作为候升人员,归吏部铨选新职。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之前,汉官员外郎食俸三年之后,准予截取,以知府升用。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奏准,因员外郎俸满截取知府的旧例,是从前恰巧碰上郎中一时间不够升用之数,于是,奏请将员外郎也一并纳入,论俸截取。员外郎俸满截取知府,属于一时的权宜之计。并且,自定例以来,由员外郎升用知府者,只有一人,其他的员外郎仍然是经过郎中之职俸满后,按班推升的。所以,决定员外郎仍待升任郎中俸满时,再行截取,所有员外郎截取的旧例,永行停止。
这一次召见,其实和第一次一样,也有点像是面试。按照制度,郎中食俸三年之后,可以抽调,升任京外官员。所以,说是面试,不无道理。
此次召见时,光绪帝问何刚德:
“在哪个司当差?”
何刚德小心谨慎,回答:
“在考功司掌印。”
光绪帝又问:
“考功司有几个案子还没有覆奏?”
何刚德回答到:
“现在只有广东南海县的潘泰谦议处一案,但很快就会覆奏。”
光绪帝又问:
“会同计议的结果,潘泰谦怎么处分?”
何刚德回答说:
“拟议处革职。”
光绪帝问:
“为什么必须革职呢?”
何刚德回答说:
“这次参奏的案子,外面都已经洗刷干净了,折子的后面,以‘才具平庸’四个字作为参奏的结论。但是,就吏部实况,以往和现在都没有对‘才具平庸’这样的结论进行议处的专门条款和成例。只是,查阅部存资料,在辅佐杂役人员的甄别案例中,凡是结论为‘才具平庸’的,全都予以开除革职。辅佐杂役‘才具平庸’者,尚且开除革职,援引此例,知县作为正印官,如果‘才具平庸’的话,当然,对其处理不能轻于辅佐杂役人员。所以,打算按照这一成例议处潘泰谦”
随后,光绪帝又简单问了几句话。何刚德做了精要回答,便受命退出。
第三次。
何刚德召见的原因,是因为其被简拔,外放建昌府任知府,照例,要面圣谢恩。
建昌府,明初辖南城、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广昌(今江西省广昌县)三县;清时所辖,待考。
其时,见面时,光绪帝还是先问了何刚德的籍贯和履历。
接下来,光绪帝又问何刚德在哪个衙门当差。
君臣二人,随问随答。
问答完毕之后,光绪帝对何刚德说道:
“你去了江西之后,要好好安养百姓。”
何刚德点头,谢恩退出。
除了被皇帝召见过三次之后,何刚德还有过被太后召见的经历,此处,也一并说说。
何刚德曾因为回家守制,暂离官场。服满后,他又进京,被简拔,外放到苏州任知府。这个时候,孝钦(慈禧)皇太后复出,临朝听政。
按照惯例,简拔外任,要被召见,还得谢恩。
因为慈禧当政,所以,召见、谢恩的主要对象,自然就是慈禧太后了。
召见、谢恩在不同的地方:谢恩是在颐和园;召见是在宫里。
这一次的召见与谢恩,何刚德特别注意到御座的位置。
召见时,慈禧太后的御座是在宫里西间屋窗户南向的炕上,御座向北放置。
在颐和园谢恩时,御座在殿厅屋的东墙处,御座向西放置。
虽然,慈禧太后主政,但是,召见时,光绪帝也在座。
根据何刚德的描述:孝钦太后与德宗同坐在一个炕上,太后偏南坐,皇上偏北坐。
何刚德行礼毕,向桌案西北角移动,侧向太后跪着。
因为紧张,大约还有觐见时的行走,有些喘息,大概过了几分钟,待喘息稍定后,上面才发问。
这个细节,也看出了宫廷里面对官员的体恤。
开头,孝钦太后问的,还是何刚德的籍贯。
然后,询问福建的民众生活、社会教化的情况。
接着,又问福建的矿物是否发达?
忽然又问,你在江西任职几年,江西各府的情况如何?
并且追问,当时发生义和拳动乱时,地方上是如何被侵扰的?后来,地方上的纷乱又是怎么结束的?
真是滔滔不绝,问的话,有好几百字之多。
何刚德一一奏对。
问答完毕,孝钦太后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她说到:
“中国自从海禁大开之后,与外国的交涉常常非常棘手。庚子年的战争,都是我误听了一些人的话,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真是让人后悔啊!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当时大家都争相发言,说是要排外,于是,闹出乱子来了。现在呢,大家又都一昧地媚外,这又未免有些太过分了。时事艰难,已经到极致了!国家的事情,全都倚靠朝中的大小臣工苦心对付,不要太极端,也不要太保守,这样,才能挽救当下的危难艰困。”
孝钦太后还说:
“江苏地方上的事,也是不好办的,我看你在外任职多年,事情物理也都很明白,到了地方上,好好去做,就行了!”
孝钦太后问话完毕之后,她又说到:
“皇帝还有话说吗?”
看来,慈禧太后对于光绪帝,在大臣面前,多少还是有些客气的。
德宗没有问话,他只是说:
“你可以下去了!”
于是,何刚德退出。
何刚德任职其间,一共被召见过四次,其中,三次为皇帝亲自召见,一次为太后召见(皇帝在坐);其真实场景如上文所述。
何刚德在京城时,就稍有耳闻,说是两宫(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有隔阂。等到在苏州任职时,谣言已经很盛了,说是两宫之间,已经争斗地十分厉害,非常不和了。
何刚德记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清廷已经倾覆,江山已经易主了,所以,文字之中,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了。
关于清廷之中的一些事情,是何刚德所亲见亲闻的,写出来,也是可以供世人印证的。
何刚德所述,大略如上文所记,均是真实情形,他说,自己不敢有所发挥、繁赘琐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