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26日巴黎解放,历经4年屈辱的法国人终于获得了新生,他们将掌声和欢呼声送给了坚持斗争,并领导解放法国的戴高乐。尽管巴黎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但大片的国土还未解放,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维希政府的垮台,让戴高乐的临时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交通停运、上千座桥梁被炸毁,工厂的开工率仅为战前的1/3。劳动力缺乏,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戴高乐不仅要稳定国内的混乱,而且其跻身大国行列的欲望愈加强烈。
在他看来,法国政局越稳定,越有利于被大国承认。
巴黎解放前,英、美两国突然的“不管不顾”,从表面看给了戴高乐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实际上,他们更想知道他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说白了,法国的混乱局面,更有利于他们插手法国政局。戴高乐十分清楚,必须尽快结束混乱局面。
首先,消除抵抗组织建立的政权。戴高乐召见巴黎游击队的20多个主要领导人,宣布取消“内地军”,抵抗战士编入正规军。他说:“巴黎已经解放,抵抗运动委员会没理由作为一个行政机构继续存在了,政府将负起全部责任。”
其次,巩固巴黎政权后,转向各省政权。盟军大踏步的追击德军,法国尚有一半国土没有解放,这都需要抵抗组织的50万人去解放。但是一旦这些抵抗组织推翻维希政府,势必出现一些“过火”的行为。戴高乐将其归咎于抵抗运动,并趁机收权。
更为重要的是,顺势而为,转移国内热点问题。一个个抵抗组织的权力被收走,但其所要求的民主和社会改革,是抵抗组织将权力交给临时政府的条件。戴高乐一一答应,并对临时政府进行改组,但新改组的成员复杂,很难形成一个决议。
戴高乐顺势提出,在没有公选出国民议会前,临时政府将管理国家。他积极倡议将战斗进行下去,解放全法国;提高国际地位,保证法国作为大国的身份,行使对德国和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他的施政纲领得到了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
戴高乐巧妙的将国内的矛盾热点,转向争取国家独立,不断提高法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争取获得大国地位。同时,他也趁机将法国各地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临时政府。在他努力下,法国迅速走向正规,各行各业趋于稳定。
与苏联签订《法苏同盟互助条约》,撬开大国集团大门。
二战期间,法国投降这一事实,一直是国际社会鄙视和惩处法国的关键理由。戴高乐通过建立抵抗运动,并呼吁:法国一直在战斗,从未停止抵抗,并抵制维希政府,在英、美两国面前不妥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二战结束前,美、英、苏等国承认了戴高乐的临时政府。
然而,各大国承认戴高乐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并不表示法国就是一个可以主宰世界的大国,法国依旧被排除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之外,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他提出:“为了统一欧洲,必须实现苏联、英国、法国三国联合”。
1944年11月,应戴高乐的邀请,丘吉尔来到巴黎。两人就战后的德国处置问题交换了意见,但关键的还是法、英两国同盟的问题。戴高乐认为,英、法两国都是战争遭到重创的国家,应该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联合其他欧洲小国,对抗美、苏两国。
但丘吉尔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会为同法国结盟而削弱同美国的密切关系。在他看来,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最好是说服强者,而不是反对强者”。看来,戴高乐想借与英国结盟,提高自己大国地位的想法,宣告失败。
这时的戴高乐内心是痛苦的。在他看来,确定法国的大国地位,可以很好解决国内矛盾,但现在的法国比任何时候都孤立,没有大国的经济支援,没有处理国际事务的发言权,甚至要求派出100万部队加入对德作战,英、美两国都置之不理。
他想到了苏联,这个最早支持他的国家。当然,同样受美、英等国地排挤,斯大林也希望在西方社会中拥有自己的势力。于是,两个“同病相怜”而又“各怀鬼胎”的人,签订了《法苏同盟互助条约》,这让法国上下为之振奋,并热烈祝贺。
《条约》的签订,国内对临时政府存疑的人们,纷纷拥戴带领法国走向强大的戴高乐,他获得了全法国人民的拥护。戴高乐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法国重新跻身于大国行列的标志”,他终于撬开了大国集团的大门。
但是,真正帮助法国的还是丘吉尔,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戴高乐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也就是说,法国依然没有资格参加大国会议。这个消息无疑像一盆冷水浇向了戴高乐,让他怒火中烧,他认为唯一的绊脚石就是罗斯福。
实际上,对于斯大林来说,签订《法苏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无非是引起美、英两国的重视,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离不开苏联的作用。现在目的达到了,自然对法国提出战后拥有一块德国占领区的想法,和罗斯福一致表示反对。
但是,“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出于平衡欧洲政局的考虑,极力地替法国说好话。因为他知道在美、苏两国眼里,欧洲是他们共同控制的,英国没有实力插手。丘吉尔为了英国的将来,必然拉进法国,在欧洲问题上与美、苏两国进行抗衡。
结果“三巨头”达成共识,不仅同意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成为盟军对德管制委员会的成员;而且同意法国加入联合国,成为安理会成员国。这个消息,让法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恢复法国大国地位最实质性的一步。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不久,法国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并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法语也成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也就是说,法国已经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了。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戴高乐再次恼羞成怒。
原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继续延续罗斯福时期的对法政策,在波茨坦会议中,再次将戴高乐拒之门外。不过,法国参加了四国外长会议,商讨世界格局问题。更让人高兴的是,法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德国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仪式。
戴高乐终于实现了法兰西民族复兴的愿望。法国由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基本恢复大国地位,重新参与主导世界的调整,令人为之震惊。戴高乐也从只身一人逃往海外,坚持不懈的抗争,不仅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奇迹,也创造了其个人的传奇。
法国如果没有戴高乐这样的“强硬分子”,二战后法国的结局会怎样?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