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查良镛先生发表了他第十一部武侠小说《侠客行》。《侠客行》书名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金庸亲笔六分半体手书侠客行封面
后人解读,此乃太白自道。几乎所有关于李白的记载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李白是个剑侠。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少任侠”;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少以侠自任”;《唐才子传·李白》记载李白“喜纵横,击剑为任侠”。
▲李白:仗剑江湖载酒行
何谓任侠?《说文解字》:“侠,俜也”。俜即放任之意。任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任性使气,性情中人。不瞻前顾后,不斤斤计较,都是放荡豪肆的“爽利的人”。
▲爽利的豪侠鲁达
太史公在《游侠列传》中也给游侠下了定义:大意是:游侠都是重诺守信的人。为了帮助别人解决危困,常常舍生忘死,不顾自身安危,而且成了事也不跟别人表功买好。另外,太史公将游侠按照地域影响力大体分为“封国之侠”和“闾巷之侠”。封国之侠如战国四公子,一国诸侯,养士三千。“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
▲ 孟尝君,封国之侠
闾巷之侠如后世的及时雨宋公明,“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虽然屈居郓城,但是名满天下。
▲及时雨宋公明,名满天下
李白年少时就是闾巷之侠,在江油地区小有名气。四川古称巴蜀,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土地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就是说,此地民风彪悍,非常排外。不幸的是,李白就是外地人。他是五岁时其父李客带着他举家从西域迁回内地的。蜀人彪悍民风的显著特征,就是“怯于公战而勇于私斗”,如果乡里之间发生矛盾需要解决,都不去麻烦当地法律部门,而是双方私下解决。这种决胜负的方式叫做“起霸虎”。起霸虎是“跋扈先起”的民间说法。或者说,本应为“起霸虎”,但是文人学士们为了好听,就用文词“跋扈”美而其名。其实笔者觉得“起霸虎”这个词好。虎为丛林之王,霸虎更是虎中之霸,起霸虎就是争当豪侠老大的意思。而跋扈一词虽文,意思可就弱了。
▲二虎相争
起霸虎说白了就是决斗。道上豪侠为了展现实力,在道上混个名号,往往互相邀斗,给对方下战书,再找道上大佬作证,名为“敢斗”,也就是咱们通俗所谓“单挑”。起霸虎的标准方式为长兵器对仗短兵器。敢斗双方约好时间地点,有道上德高望重的前辈武士手持白杨木杆立在中间作裁判,敢斗双方必须按照仲裁人的口令进攻或者后退,任何人手中的兵器如果斩断了白杨木,就得认输。这么做目的是为了防止双方斗得兴起伤了性命,如果那样就会惊动官府,那就不好收场了。
▲短剑对长刀,比武决斗
既然是游侠,那么一套拉风的装备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大唐游侠们除了一身精干利落的胡服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趁手兵器了。他们标准的武器装备是障刀和横刀。
▲唐人胡服,胡服干净利落,便于打斗
横刀刀身笔直,中正不阿,既有“剑的王者之风,又有刀的霸者之气”,兼美观与实战与一体,成为侠客们最爱。一般长60到80厘米。
▲唐人横刀
障刀类似于匕首,携带轻便灵活,便于近身肉搏。障本意为“遮挡在前的土堆”,引申为隐蔽之物。长15cm到50cm左右。
▲唐人障刀
横刀本为普遍兵士常用佩刀。主要包括:皇宫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岗士兵、巡逻士兵等人员。而且要随时佩戴,尤其是在工作期间,一律不得远身。到了唐玄宗时期,横刀不仅是兵士常用标配,更成为私人主要防身武器。近人在吐鲁番出土了一份《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其中详细记载了横刀的价格,上等镔铁横刀两千五百文,中等镔铁横刀两千文,下等镔铁横刀一千八百文。一把上等镔铁横刀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员半个月工资,八品官员一个月工资。一个九品官员一个月工资刚够买一把下等横刀。
▲《十面埋伏》中的大唐捕快,手把横刀
当然李白是不差钱的。他的障刀和横刀都是上上之选。李白家还有一丁零奴,曾经上过战场,武艺绝伦,李白少年时期的武艺就是他教的。他随身携带一把剑,既用来防身对敌,又用来祭祀天神。临终前,丁零奴把这把剑送给了李白,保佑他平安喜乐。犹如中土之送玉。
▲影视剧中的丁零奴形象
有了武器和装备,剩下的就要看战斗力了。那么李白的战斗力高吗?从他自吹来看,应该不弱。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到,自己“身长不满七尺”,就是说他最多身高一米六,但是“心雄万夫”。意思我虽然个不高,但谁都不惧。雄,雄霸天下之雄。用句歌词那就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由此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童真无知、不谙世事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自小在险恶江湖摸爬滚打的练家子。他对江湖规则的运作可谓了如指掌。当然是英雄还是狗熊只有在战斗中才能见分晓。前文已述,李白作为外地人肯定要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欺负。为了能在江油的侠客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曾带着小弟吴指南跟当地人起霸虎。
▲起霸虎
当时动手的人是吴指南,而且他们打赢了。但是二人却在回家路上出了点状况,那些打输的闾巷豪侠很不服气,带领一帮人在半路将他们堵截。二人奋起神威,杀出一条血路,结果闹得有点大,很严重,死了人。他的崇拜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写道:“(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本人于开元中所作《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一诗对此事也作了复证:“结发未识事,所交皆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大唐豪雄
这件疑案让诸多专家争论不休。专家们说,根据《唐律》:“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就是说,打架斗殴杀人的,判处绞刑。用锐器为了私人仇恨杀人的,斩首。虽然是双方打架斗殴,但是使用锐器的那一方杀了人,即使失手杀人,也与故意杀人同罪。专家们因此认定李白根本没有杀过人,否则国法难容。但是他们却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所有的杀人罪都会被判处死刑,有一条就显然例外:见义勇为,正当防卫,为民除害.
这事李白讲的很清楚,不知道专家们为何要选择性无视:“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就是说,李白二人杀人之后,案子递到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开会一商量,给此案定了性:这是一件见义勇为的先进英雄事迹,应该肯定,值得表扬。可是李白很谦虚,也很低调,觉得自己这件事做的也没啥大不了的,都是小节,不足挂齿,然后带着同伙吴指南隐居起来,以避风头。晋代王康琚之也有《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本意为“底边为四边形的大土山”。薮本意为“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陵薮就是山野僻静之地。李白隐于“舂陵东”,这里的舂陵指昌州舂陵郡,在今重庆永川市境内。
▲唐人隐居图:《独钓寒江雪》
李白后来在《侠客行》中也对此作了诠释:“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是说,杀人之后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躲起来,改名换姓以防仇家追杀。他和吴指南杀的几个闾巷豪侠在当地也很有势力,虽然官府不追究,但是苦主可不会善罢甘休。因此二人在李白父亲李客的安排下,去了东都洛阳求学。自此,李白开启了他的另一个身份——诗仙.
▲李白《侠客行》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陶唐,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