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新闻,非洲的一个偏远山村,当地人在河床中取出泥土,做成泥砖用来盖房子。四年后,暴雨袭来,盖房子的泥砖随着被连日雨水侵蚀变得松动,当地村民发现从泥砖中蹦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各大媒体纷至沓来,长枪短炮,广为流传,这一条鱼就是肺鱼。
这个故事,无论真假。故事远远没有肺鱼本身更精彩。
鱼离不开水,就像人类不能没有空气
鱼离不开水是因为水的密度大于空气,鱼类的鳃才能在水中伸展开来。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鳃中的毛细血管能在中摄取更多的溶解氧来完成“呼吸”。离开水的鳃就像折起的扇子,如同人闭上嘴巴,只给鼻子留一个小缝,最终缺氧而去。
肺鱼的鱼鳔肺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不是鳃,所以人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不靠水。肺鱼顾名思义,有肺的鱼,所以肺鱼也可以靠肺直接在空气中呼吸。肺鱼之所以还叫作鱼,因为它也有正常的鳃,有肺还有鳃的鱼叫肺鱼,多好理解,再往深了想想,这不是就是两栖动物吗?其实不然,肺鱼属于啥啥都能干,干啥啥不精。
肺鱼的鱼鳔肺
正常的鱼鳔里充填的着空气,通过控制气体的数量,可以调节鱼的密度,辅助鱼在水中的升降。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
然而优秀往往只是比同龄人更努力更突出一点点。肺鱼不仅仅可以把缺氧辅助,变成主动辅助,并且非洲肺鱼还能把鳔的后半部分一分为二分,就像树枝分出两片叶子,并且在这两片鳔内形成很多肺泡。如果我们把可以储存气体的鱼鳔当作气管,那这就是两片缩水版的肺。
会被淹死的鱼
如果事情到这里也就算了,更绝的是它为了逼自己一把,在它成年的时候它的鳃会萎缩,光靠鳃已经无法满足它对氧气的所有需求,所以肺鱼必须利用上它的“肺”,如果它永远都呆在水里,只会成为一条"溺水"而亡的鱼,它必须时不时冒出水面置换一点新鲜的空气。
“行走”的鱼
现存的肺鱼中,澳洲肺鱼最为原始,在过去1亿年之间,它的变化都不大。澳洲肺鱼长着肉质的鳍,这是鱼进化成两栖动物的关键,肉鳍到了陆地可以慢慢演化成脚。
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它们的腹鳍和胸鳍大大缩水, 退化成了长而摇曳的须子。但神奇的是我们可以透过鱼缸,发现在养殖环境下的非洲肺鱼,可以靠着这些须子在鱼缸底部“行走”。
一睡三五年的鱼
有研究表明非洲肺鱼可以在干涸的河床里不吃不喝睡三到五年,当河水再来时可以苏醒。上文提到过非洲肺鱼肉鳍退化成须子,与其说是退化,不如说是顺应环境而进化,其目的是让其感官正常工作。
肺鱼可以通过须子感受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判断夏天旱季的来临,然后钻进湿泥中,制造小洞穴蜷缩起来,为了防止乾掉,会像蚕宝宝吐丝作茧一样,从皮肤分泌特殊黏液裹住全身,形成防水层,只留一个小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生物钟被调慢,进入了休眠状态,以自己的肌肉与脂肪当作养分维生,并将新陈代谢率降到正常的2%,就这么坚持几个月等待雨季的来临,它们再破“茧”而出。但因为非洲的干旱,有时候一坚持就是三五年。
由于这个特性,非洲人经常在肺鱼栖息地方,在干涸的泥地里寻找小孔,然后一顿挖。
挖出一个分水层做的“包装袋”,打开包装里面就是一条鲜活又干净的肺鱼。
肺鱼的技能
除了抓他,人类还从肺鱼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肺鱼的“龟息大法”。科学家曾把肺鱼脑部一种的一种物质,注射给小白鼠,发现小老鼠变得不吃不喝,天天昏昏欲睡,研究发现小老鼠的新陈代谢下降了33%。
如果搞清楚肺鱼“龟息大法”的原理,可以让宇航员们在漫长的宇宙中漂流,也可以延长重症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