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本质上是由众多基本粒子在不同物理规律下“堆砌”出来的,但中微子却并不在“宇宙积木”之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老理论交替过程中的物理学界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其中和放射性相关的研究不仅让人类认识到了物质最深处,还让人类认识到了太阳的能量来源以及原子核内部的巨大能量。
在有关放射性研究的β衰变过程中,物理学家们发现该衰变过程前后的能量并不守恒,一部分微小的质量总是莫名其妙变得无影无踪,这种反常现象一度让物理学大神玻尔怀疑“能量守恒”的正确性,但当时同为物理学家的“嘴炮”泡利认为能量守恒没错,错的是玻尔。
泡利认为β衰变过程中“失踪”的一部分质量是由“一种尚未发现的粒子”引起的,但这种粒子质量极小速度极快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所以仪器很难检测出来,后来物理学家费米将这种“未知粒子”命名为中微子。
直到1956年物理学家们才正式发现中微子,此后数十年直到如今,有关中微子的研究还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但前几年意大利所谓的“中微子超光速”只是一个因为线缆没插好而造成的乌龙而已。
理论上每秒种都有数万万亿个中微子穿过地球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但中微子本身质量只有电子的百分之一且速度接近光速,更重要的是中微子是中性粒子,不带电的它可以无视电磁力的影响,这也是它高穿透力的原因之一,但中微子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
物理学家们预测中微子在穿过“纯水”时会受到弱力影响而与氢原子核发生反应,因此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就用了5万吨纯水来进行中微子研究。
目前除了黑洞,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中微子,所以“中微子通讯”也是科幻小说的常客,理论上来说一束经过调试携带信息的中微子可以把信息无损传输到宇宙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