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小传:美从何处寻?在那自由灵动的光影,在那活力四射的生命
(右为宗白华收藏的隋唐青玉佛头像)
1897年12月15日,宗白华出生在安徽安庆,祖籍江苏常熟虞山,父母皆为书香世家。8岁起,他随父母辗转南京、青岛、上海求学。
1917年(20岁),大学期间,宗白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萧彭浩哲学大意》,打破了自王国维以来十年间再无人探讨叔本华思想学说的局面,轰动了学界。1918年(21岁),他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毕业后的宗白华积极参与筹建“少年中国学会”,是当时的活跃分子和骨干成员。当时毛泽东、张闻天、田汉这些近代风云人物都曾出现在这个组织会员名单上。
1919年(22岁),宗白华受聘担任上海《时事新报》的文艺副刊《学灯》编辑、主编。他笔耕不辍,针砭时弊,将《学灯》发展成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
(民国报纸《学灯》)
同时,宗白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尚在日本留学的“无名小卒”郭沫若,接二连三在《学灯》发表郭沫若的作品,使其一举成名。
独具慧眼的宗白华向田汉,推荐郭沫若。从此三人经常书信来往,探讨文艺与哲理。后来三人的通信经过整理出版,题名为《三叶集》。
1920年4月(23岁),宗白华辞去了在《学灯》和《少年中国》的工作,赴德国留学。他先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后转至柏林大学学习美学。美学不是美术,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宗白华深受德国学者的影响,“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1925年(28岁),宗白华回国后,专心于美学艺术理论研究,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他的美学课程融中西艺术于一炉,深入浅出,诗意盎然,非常受学生欢迎。
(1935年合影,自右至左:田汉、吴梅、宗白华、胡小石、张西曼)
一次,宗白华逛南京夫子庙时,在一家古董店偶然看见一尊雕刻精美的隋唐青玉佛头像。这尊头像重数十斤,低眉瞑目,秀美慈祥。宗白华被这尊佛像安静肃穆的美所吸引,爱不释手。
于是,宗白华花大价钱买下这个佛头,非常沉迷。徐悲鸿、胡小石等教授也也来他家观赏,送给宗白华一个雅号“佛头宗”。此后的数十年间,这尊佛一直置于案头,躲过社会动乱,陪伴宗白华度过了后半生。
三四十年代的宗白华,在中国的美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他与清华大学的邓以蜇合称为“南宗北邓”!他与朱光潜、邓以蜇,为现代中国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55岁),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各大学的哲学系都并入了北大,宗白华也调入了学者云集的北大哲学系。他先后完成了《近代思想史纲要》、《中国哲学史提纲》和《西洋哲学史》。
宗白华毕生追求具有中国风格的美学,重新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1960年(63岁),宗白华开始编写《中国美学史》。
1981年(84岁),最集中体现他的美学思想的论文集《美学散步》出版,在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逻辑分析,而用朴素优美的文字,解释了他直观式的反思和对生命的体悟。
1986年12月20日(89岁),宗白华在北京逝世。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说,美在那自由灵动的光影,在那活力四射的生命,等着我们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挖掘。
(宗白华1980年于北京大学朗润园湖畔)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44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3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