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和丘吉尔为什么极力让两个男人结为“夫妻”?

1942年11月,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开始,预示着美国正式介入欧洲战争,全世界对美军参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对美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拍手称赞。然而,却因在处理非洲问题上,重用维希分子达尔朗,遭到全世界的反对。

尤其是法国人民,对美国这种反潮流、别有用心的做法,纷纷给予谴责,舆论矛头纷纷指向罗斯福,尽管达尔朗一个月后被刺身亡,美、英两国再度上演政治“闹剧”,但没有想到的是,被晾在一边的戴高乐,却成为这场政治博弈的最大赢家。

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拉郎配”,遭到戴高乐的抵制。

美、英两国为了实现其在非洲的利益布局,不允许戴高乐和他的“战斗法国”,插手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作战行动也对他保密。罗斯福为了减少损失,不惜与达尔朗签署了停火协议,并任命他为盟军驻北非地区法军最高长官。

在罗斯福看来,扶持维希政府二号人物,既可以迅速瓦解德国势力,又能在国家层面处理好战争关系。可以说,秉承了美国人所倡导的“民主价值”,对“民选政府”的尊重。然而,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人们对维希分子、卖国贼的憎恶。

这一决定犹如一枚炸弹,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在法国,民众对美国将刚刚解放的北非政权,出卖给维希分子,庇护令法国人厌恶的卖国贼的做法,纷纷表示反对和指责。当然,他们也开始同情被排斥在一边的戴高乐。

戴高乐迅速抓住可能主导未来非洲局面的机会,在英国向100万北非法国人,发表了演讲:“如果让达尔朗掌管北非,‘战斗法国’将不会与其有任何联系……为了法兰西,同胞们团结起来,支持盟军的行动”。

这分明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荣辱放在一边的“爱国者”形象。这让爱好和平的法国人,纷纷站到了戴高乐一边。一时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拥有崇高的声望。而罗斯福在得到了几个维希分子后,却失去了法兰西。

可以说,美国的北非政策遭到欧洲人民的抵制。对戴高乐报以个人成见的罗斯福,又与丘吉尔“密谋”,由吉罗和戴高乐为代表,组成临时权力机构。按照罗斯福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是一场令人满意的“政治婚姻”,但戴高乐却一口拒绝了。

在他看来,这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无需“他人”代劳。

现在,戴高乐的“腰板”比以往“更直”了。有全体法国人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重振法兰西民族辉煌的信心,以及有勇气,绝不妥协成为英、美两国争夺利益的“筹码”。他要获得本属法兰西帝国的利益,跻身于大国行列。

戴高乐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政治婚姻”,就是罗斯福试图把“战斗法国”,变成以北非为基地的美国附属政权。将国家意志摆在首位的戴高乐,义正严词地拒绝,并坚称:法国的事情由法国人自己解决。然而,这场“闹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丘吉尔不愿看到美国在非洲“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极力劝说罗斯福促成戴高乐与吉罗见面,并共建一个英、美双方共同控制的新政权。但是,“不上套”的戴高乐,关键时候不给面子,说什么都不去卡萨布兰卡。

恼羞成怒的丘吉尔恩威并施,一面提出英国将重新考虑对“战斗法国”的立场,一面要他顾全大局,不要唯我独尊、一意孤行,与吉罗达成谅解,分权管理非洲的事务。尽管戴高乐最终去了卡萨布兰卡,但依然不妥协。

其次,为了促成这场“婚姻”,罗斯福派代表劝说戴高乐,接受英、美两国提出的方案,甚至不惜将“底牌”和盘托出:“吉罗是个军人,没有政治野心,不出3个月你就可以掌握全局”。但戴高乐认为一码归一码,原则问题不容商量。

百般无奈的罗斯福决定亲自出马,进行规劝。在他看来,之所以不承认“战斗法国”的地位,是因为它不是选举出来的。戴高乐立刻回怼:“法国人有自己向往的政权,女英雄贞德也不是选出来的,但她拯救了法兰西”,俩人不欢而散。

戴高乐的强硬立场,彻底将罗斯福和丘吉尔,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这对两位政治家来说,无疑是受到了侮辱。最终,罗斯福建议是否与吉罗在一起照个相,戴高乐欣然同意。这场英、美两国一手导演的“逼婚”,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过,戴高乐因势利导,一举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其实,他十分明白当前的局势对自己还是很有利的,但他看不惯美、英两国插手法国事务的做法。采取强硬立场,就是警告他们不要轻视法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法国人面前表明出不畏权势,一心为国的姿态,提高自己的威信。

与此同时,在法国南方的抵抗运动联合组织,向英、美两国提出要求:在阿尔及尔建立一个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这个消息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先跟随吉罗的维希法军纷纷投奔“战斗法国”,吉罗的政治处境愈发孤立起来。

随着非洲解放,法属北非国家的管理,不可回避地摆在英、美两国面前。而戴高乐面对有利形势,反而显得不着急了,他在坐等机会。终于在一片呼声中,戴高乐决定结束伦敦的流亡生活,将“战斗法国”迁往法属地,行使法兰西权力。

1943年6月3日,戴高乐和吉罗等举行7人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它是法国唯一的权力机构,戴高乐和吉罗同任主席,领导各地的法军,维护法国的利益。同时,不承认贝当政府,免去维希政府任命的所有总督。

虽然俩人同为主席,但吉罗确实没有什么政治手腕,渐渐地在委员会里待不下去了,美国以中断军援为由,要求戴高乐保留吉罗的职务。绝不屈服的戴高乐,在过去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低过头,现如今是“兵强马壮”,更不会把美国的威胁看在眼里。

7月31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决定改由戴高乐一人担任主席。苏联首先承认该委员会为法国合法政府,紧接着共有26个国家承认戴高乐为法国唯一的领导者。不久,戴高乐派出一支法国远征军参加盟军进攻意大利的战役。

这是“战斗法国”第一次以同盟国身份参加战斗。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戴高乐欣喜万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表示,对过去双方的不合表示遗憾,同时,答应将一个法国师调往英国,参加解放法国的战役。此时的戴高乐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罗斯福总统之所以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导致自己被动的局面,关键还是对孤傲、难以接近的戴高乐存在个人成见。因为,谁都愿意找“听话的”人。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