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应该选择打针还是吃药?

有些孩子生病了家长迷信打针、输液,有的甚至认为只有打针、输液才能真正治好病。而近年来,我国输液滥用的声音也让很多人对打针输液心存芥蒂,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那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所用药物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说,正确的观点是,能口服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打针或输液。应该遵照医嘱用药,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用静脉注射。这既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又保证了用药安全。

药物进入人体最常用的要属口服给药,普通的口服药片、胶囊、口服液等都是通过口腔,经食道进入胃肠而发挥药效。口服药物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方便地服用,不像注射药、栓剂等,除了给药的麻烦外,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口服的药品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以前,会先经过胃肠道中消化液的破坏及黏膜、肝脏中酶的破坏,有些药物甚至会被破坏一大半以上,被称为“首过效应”。会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的“首过效应”会严重到无法经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几乎全军覆没,而只能采取静脉注射等方式,如大家熟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就是因为“首过效应”较严重,而多采用注射方式。

尽管如今科技发展,口服药的发展极为迅速,品种繁多,但就药物起到效果的速度而言,还当属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立即进入血液,没有首过效应这道屏障的影响,见效比口服要迅速,比如急救药就多是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就是俗称的“打吊针”,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骤,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所有给药方式当中最快产生药效的,但是危险性也相对较高。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以及滴速过快等都会引起输液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则是从肌肉层慢慢进入血液,血管越丰富的部位药物吸收就越快,而皮下注射则是从皮下组织到达血液。

合理选择用药方式除了打针、吃药外,药物进入人体的形式还有很多,一些不同剂型的药品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