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南方的战绩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在戚继光被调到北方。经略蓟镇以后,反而是有些让人觉得平平无奇。这种结果并不是戚继光的军事能力退化或者戚继光缺少与蒙古人作战的经验导致的,提及于此,就要说说明朝对于防御蒙古的战略和戚继光的车营改革了,而戚继光的改革同样影响深远,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蓟镇是明朝的边防重镇,为防御蒙古、保卫京畿而设立,在明朝的九边防务中位居首冲。当戚继光在南方与倭寇作战刷爆战绩以后,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在给事中吴时来的举荐下,戚继光走马上任,出任神机营副将。
蒙古军的战术以及明朝的战车守御在土木堡之战以后,明朝对于蒙古的态势由进攻转变为防守,修葺边军防务迅速被提上日程,到俺答汗破古北口大掠京畿,隆庆年间封贡为止,蒙古人的战术其实没有太大的改变,大抵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从明朝千里边境中寻求薄弱点突破,顺利则抄掠一番离去,不顺利则迅速奔离。
明朝中后期的蒙古军,并没不像大家想的那般简陋。蒙古军中实际上装备差距很大,区别于漠北、漠西简陋的蒙古军,像察哈尔部等靠近汉地的蒙古军清一色的具装骑兵。铁甲具装骑兵在明代中后期的漠南蒙古实际上已经大规模列装。具装骑兵对上明军带来一个问题,即是可以用快速冲击战术来抵消明军火力,同时大手笔的以具装骑兵当炮灰和明军前军交换。只要在野战中明军前军崩溃,剩下的对于蒙古骑兵无异于切瓜砍菜。
为了对抗蒙古人的战法,明军需要一种战术,能依托防御工事以少量兵力抵挡住蒙古人的进攻。于是,明军引入了轻便的小型车营结阵。这种车营并非胡斯大车,而是一种重不过一百千克的轻型车辆,是在土木堡之战后由朱冕提议大举制造的。转换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常见于明朝中期的这种战车高约240厘米,宽约290厘米,用薄板置于车前,里面放置火铳弩炮,再由将士十人操控。
①但在戚继光实行“军改”之前,明朝战车品种繁复,制式也不统一。在嘉靖年间,总制陕西的刘天和开始大造战车,台湾清华大学的刘维强博士在其《明代战车研究》,就对刘天和“全胜战火轻车”的规格和使用做了很好的归纳。
而关于这一时期车营的战法,刘天和曾经给嘉靖皇帝上过一道奏疏阐述车营的战法:战车是利用周遭地形、水源、边墙等环境充分利用优势作战,并非摆好阵势硬着头皮强打。
②戚继光的车营改革一.形制俺答封贡以后,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基础上对于车营战术开始了改革。俞大猷认为:“车必籍火器以败贼,火器必籍车以拒马。”换成欧洲那边的说法:长矛手必籍火枪手以破敌,火枪手必籍长矛手以拒马。戚继光首先确立了制式和所用兵额装备。俞大猷之前的正厢车在戚继光这里得到延用。所谓正厢车,就是直接面对敌人屏障于前的战车,俞大猷的战车不同于前人,除了改用双轮外,原本难以经久的松木、柳木被取代,改换成了楠木、桦木榆木等耐用木材。此外,前方的大木板画上老虎这种威武的动物用来吓敌军的战马,而前置的五支长矛则用来拒马。这也是网络小说中以长矛方阵来解决所谓“明军近战能力差”的一种别样体现。
▲俞大猷的战车,在戚继光时期得到了延续
二.编组与规格戚继光的车营基本作战单位是「车」与「队」,车营及辎重营是「车」含正、奇兵「队」,马营及步营是「队」而无「车」。车营主防御,以车阵为根本,时机合适时,出车做主动型防御,力有不逮时依车防守转为被动型防御。为了防御两侧,戚继光同时设立了偏厢车。每辆战车配备士兵20人,十正十奇,一营有战车128辆,移动起来就像一面大墙。
除此之外,戚继光手下的骑兵和步兵的作用在于协同车营,弥补车营机动性不足的缺点,在主动进攻时做追击之用。在戚继光的布置中,车营居中,步骑兵分置两翼,以十二人为一队,从鸟铳到长刀弓箭一应俱全,同时配备火兵用以负责后勤。戚继光还专门分一营主管后勤,以协助各军的作战。如此协同作战的布置,堪称有明一代的极致。辎重营的配置以火器为主,配赋比重接近百分之六十,为明军各营中最高。
三.装备及战术
戚继光在《练兵实录》中,曾提及车营运用的初衷:即十六世纪蒙古军作战的普遍章法,即趁明军军阵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用具装骑兵顶着火力冲溃明军前军,从而让明军乱了防御阵营。③戚继光的蓟镇车营兵,装备的主要火器是鸟铳和佛朗机炮。与敌军交战之时,如果蒙古军距离到达佛朗机炮的火力范围内,则用火力齐射;如遇散落部队,则用鸟铳;而如果蒙古军齐冲至车营前,奇兵则与之短兵相接,匍匐前进以倡导砍断马腿,后面的军士则乘机用长枪攻击马腿被砍的敌军;如果肉搏力竭,则依托车厢木墙放鸟铳射击。
这样一来,明军可以完美的克制拿铁甲具装当炮灰来消耗明军前军的战术。戚继光手下的明军,通过堆积火炮上车同时配合鸟铳的战术,发挥出了战车鸳鸯阵的效果。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大抵就是戚继光这种。万历元年,蒙古酋长董狐狸蒙古骑兵入寇,在戚继光的主导下,蓟镇车营连败蒙古军,连酋长董狐狸也被生擒。万历三年,朵颜卫部蒙古再次入侵,戚继光率军自榆木、董关出塞一百五十余里追击,再次生擒其首领长秃……连连的胜利给明廷带来了莫大的信心,戚继光的车营战术也开始普及,自此大明北境日宁。在叶梦熊的改造后,车营威力更加显现,明军也借此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
后金“反车营”战术和孙承宗车营的多层防御而在明朝末年,东北的后金全面崛起。此时勃兴的后金其实与众人印象中有很大差别。区别于蒙古人,后金军并不是以骑射作为主要战术。建州女真临近汉地,又长期在明朝政府的约束下,此时已有相当程度的农业化,平时也兼事渔猎,战争也讲究多兵种配合作战。早年的后金在浑河之战中吃过明朝战车的亏,为此他们也研究了一套“反车营”的战术。这个战术的最重要一点在于“盾车”。
《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下令,要与明军作战,必须有盾车,有人还曾因不带盾车而获罪。④后金军盾车的战术,就是以第一层用盾车,板约五六寸,形制类似于战车,专门用于躲避战车的枪炮,以重骑兵居于前,弓箭手在后面为其掩护,在之后是用小车装载泥土填平明军挖的壕沟,最后才是马军压阵。(出自明史纪事本末)这样的所谓“反车营”战术,是利用辽东明军军备废弛,火力不足的特点,用盾车抵挡最开始的火力以后,用重装步兵硬冲开防线,之后填平壕沟,最后只剩下骑兵收割了。
在广宁失守后,孙承宗走马上任,在戚继光的车营战术,针对的是以骑兵为主的蒙古人,对上多兵种作战的后金,必然要寻求改变。戚继光车营的基础上,孙承宗针对后金的盾车,对车营战术进行了改良。主要的改变是设置“折叠子营”,即是在车营内部在改设骑炮兵—步炮兵枪车子营—步骑兵中军营,同时存留十米左右的缓冲区间。而为什么能抗盾车,是在于当佛朗机炮无法对后金军前军有效杀伤时,如果后金军集火进攻,外层车营必然告破,而当后金军以缺口涌入时,以骑炮兵—步炮枪车子营组成的第二道防线中的炮手会对冲进来的后金军骑脸打击。先前预备的骑兵步兵在此时补位二次伤害后金军,准备好的枪车也会在这时从后方推进。而如果后金军不能将第二道防线突破造成明军的溃败,那将面对的是无数刀枪剑戟以及不定时炮轰。
这种战略的确给后金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宁远战役、宁锦战役最大的胜利并不是在于守住了城,而是使后金军惯用的围点打援战术失灵。宁锦之战中满桂援宁远途中与八旗野战不落下风即是最好的佐证。但在宁锦战役之后不久,崇祯继位,随之而来的是明朝内部混乱的开始,明军的战斗力也在不断下滑,而后金那边,新上位的皇太极则对火器空前重视,双方力量在己巳之变后此消彼长。
大凌河之战中,得到孔有德等人以后火力不断提高的皇太极利用盾车推进,步骑兵合击的多兵种配合彻底击垮了明军援军。此时的后金军即便是火器对上明军也不算太大的劣势,因此明军车营战术已然难以发挥出原有的威力,明军边军的崩溃也在预料之中了。
①“辕长丈三尺,阔九尺,高七尺五寸,箱用薄板,置铳……每车枪砲、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无事轮番推挽。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每方五辆,转输樵采,皆在围中。”②“一里之中,用车十辆,战则各随地形环布为阵,而护骑士于中,敌远则施火器,稍近则施弓弩,又近则以短兵接之,敌走则遣骑士出追,夜则用火箭 ,骑攻围则火器弓弩四面齐发。势如火城,敌不敢近,复制随车小帐,令士不露宿,此法若行可以摆列边墙以遏之虏入可以据抳险要以要。”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③“往事,敌人铁骑数万冲突,势锐难当。我军阵伍未定,辄为冲破,乘势蹂躏,至无孑遗。且敌欲战,我军不得不战;敌不欲战,我惟目视而已。势每在彼,敌常变客为主,我军畏弱,心夺气靡,势不能御。”④“初一日,汗遣人赍书往谕驻守盖州之总兵官杨古利曰:“令复州人将复州之盾车运至汉人所驻之盖州。用之伴随尔等同行,即宿夜亦当置於身边。遇敌若无盾车,切勿出战。博尔晋侍卫曾因未携盾车,分战於两地而获罪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湘桥蓬蒿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