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基础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健全完善营商相关法律法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保障。
前不久,官方和民间紧密衔接,在全球进行了两场超级商业活动。11月10日,第二届进博会以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落幕之后,“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当天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这种由中国引领开启的“全球买全球卖”商业浪潮,之所以能强劲发展,除巨大的中国市场力量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新时代的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健全完善营商相关法律法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保障,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颁行的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在中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条例》是国家将近年来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把政策提倡、工作要求和实践做法变成全社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范。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勇气和决心,体现出国家对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有序发展的高度重视,展示出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标志着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统观《条例》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基础。一是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对“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基本规范。二是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强化市场主体保护、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加强法治保障,明确一揽子制度性解决方案,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三是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制度设计。四是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规定。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笔者以为,首先,要加强《条例》宣传,营造良好普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传播平台,形式多样做好解读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学法、懂法、守法、执法意识,特别是增强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真正让各类依法守规经营的市场主体吃下这颗“定心丸”,更好地稳定其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建立对中国市场长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其次,要注重配套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照《条例》约束,重点围绕破解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积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强化市场执法监督,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必须把法治原则贯彻到执法监督各个环节,需要聚焦更大力度放权、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加强市场主体保护、突出政务公开透明、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充分体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依法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法规付诸实践,将改革各项措施同步落到实处,更大程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企业对于政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促使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系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约稿,刊于2019年12月(上)期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