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自杀事件:“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

前段时间,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报道。

北大法学院大三学生包丽,在两个月前服药自杀,医生已宣布其“脑死亡”。

报道提供了包丽自杀前与男友牟林翰的最后聊天记录:(截图自南方周末相关推送)

“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

好友眼中原本坚强、乐观、自信的她,为什么在自杀前觉得自己是“垃圾”?

多数人质疑是牟林翰的精神控制,而男方回应否认称“我不明白什么是精神控制?”

(截图自澎湃新闻)

后来,包丽的好友也提供了大量的聊天记录,帮助我们去了解真相。

真相究竟如何引起了很多争议,原报导和包丽朋友的推送已经删除。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大家对“精神控制”的讨论。

在亲密关系里受到控制是由于女方性格软弱吗?    “精神控制”是如何完成的?        你是否也感觉处在被“精神控制”的状态中?

(截图自微博评论)

施虐者为什么能达成控制?受虐者为什么难以离开?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摆脱虐待关系?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结合多方媒介提供的事件细节,与大家详细探讨。        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是虐待行为中的一种,指一个人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通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

精神虐待中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就是打击受虐者的自信和激起ta的罪恶感。

1. 人格腐蚀(洗脑)—— 打击自信

  • 引诱

在最初的阶段,自恋型施虐者通常展现出自信、坚定的一面,显得十分迷人。

据报道称,牟林翰刚结识包丽的时候,在学生会期间频繁给包丽提出建议,用各种策略“指导”她的学生工作。自恋的特质又使他轻易地在包丽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象,赢得包丽钦佩和喜爱,包丽很快对他敞开心扉。

受虐者的生活重心渐渐被施虐者占领,在这一阶段,对施虐者产生极强的依赖感,又出于对施虐者的迷恋,觉得只有通过“照顾”对方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

  • 施加影响力

受虐者此时已陷入依赖的状况,施虐者拥有了更高的权利,继续施展引诱,引导受虐者失去判断力,陷入慌乱,并感到自己有严重的缺点,只能对施虐者的观点表示赞成与认同。(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最开始,包丽还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认为“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来反驳牟林翰的“处女”观念。但到关系的后期,包丽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完全消失。

这种情况下,受虐者被迫以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行事,被虐却不自知,以为“都是自己的错”。

2. 激发罪恶感

  • 重复

牟林翰对包丽的聊天记录中,不断向她灌输的“女孩的第一次是最美好的”观念:(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包丽在牟林翰的步步逼近下,再怎么辩驳都显得很无力。

这种循序渐进的重复是一种心理操纵的手段,它一步步地耗竭着受虐者。最后受虐者会感到沮丧、气馁、恐惧和深深的自我怀疑。质疑自己的感受、自我认知,最终放弃抵抗。

  • 说谎、夸大和否认

在包丽提出分手后,牟林翰曾以死威胁包丽回到自己身边。他实时报告自己吃安眠药的过程刺激包丽,但后来有网友发现洗胃诊断书疑似伪造。(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编造以死要挟的谎言,夸大行为和感受的严重性,都展现了牟林翰极端的控制欲,更激发了包丽的罪恶感。

据包丽的朋友所述,牟林翰在悲剧发生之后还惯用了这种策略:

(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当大家的视线都集中于精神虐待的时候,在这个事件中,牟林翰对包丽的虐待的形式远不止如此:

  • 身体(physical):叫包丽扇自己耳光,在身上纹“牟林翰的狗”。

  • 性(sexual):要求包丽拍一组裸照,并威胁她如果离开就公开裸照和性爱视频。

  • 话语(verbal):日复一日地用高密度信息持续辱骂包丽。

  • 经济(economic):向包丽前后借款两万多,还说她小气、“吃他的”。

种种这些,都可见牟林翰想要统治或控制包丽。以上提及的五种虐待和暴力形态,正是亲密关系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我们都了解家暴,但并不是只有结婚后家庭内部才会出现暴力。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也很普遍,只是它假以恋爱关系的隐蔽性蒙住了受虐者和旁观者的眼睛,只要是暴力都被谴责。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有且只有一个目的:获取且维持对另一方的完全的控制。

一个虐待者从不讲究“公平”。虐待者通过恐惧感、愧疚感、羞愧感以及恫吓来消磨你,把你掌控在ta的手心里。这种控制是试图对受虐者整个自我和人生的支配。

对于牟林翰,对包丽的掌控不止于过去和当下,甚至包括这个女孩的未来。牟林翰同意分手的条件是包丽离开他后不再找任何其他男人,于是他提出了以下令人发指的要求。(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有些人会误以为暴力和虐待行为是由于虐待者的失控,听到牟林翰的回应,有人开始分析他的人格、家庭和成长经历。或许这些个人因素确有其事,但都不能为他对包丽的所作所为背书。

因为事实是,施虐者有能力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

  • 施虐者选择受害人。

他们不会侮辱、威胁、伤害他们生活中的每个让他们不爽的人。通常,他们只虐待那些和他们亲近的人,那些他们声称自己爱着的人。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牟林翰表现得十分“优秀”:

(截图自南方周末相关推送)

  • 施虐者会谨慎地选择何时、何地施虐。

牟林翰大多时候都会持续狂轰乱炸地发微信给包丽,但他也会在有些时刻不理不睬。

(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 当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时候,施虐者有能力停止自己的虐待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施虐者都不是真正失控的。

我们也可以从事发后牟林翰的反应和态度中,看到他发表了诸多利己的言论。

(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截图自微博)

        遗憾的是,我们还看到,有的旁观者感叹包丽为什么不早点分手,甚至责备受虐者的言论。


(截图自微博评论)

可残酷的现实就是,大量的受害者会难以离开一段处在亲密关系暴力中的关系。根据美国反家暴联盟(National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的数据表明,无法彻底离开的受虐者比例高达85%(Forbes, 2010)。

我们曾经向家暴幸存者展开过一项调查,了解到ta们无法摆脱亲密关系暴力的原因可能有:

  • 被断绝了外界往来,或没有别的经济来源;

  • 担心离开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报复,甚至危及其他人;

  • 被粗暴、冷漠对待成为ta们形成、改变自我认知的主要环境,扭曲的关系模式会被认为是“正常的”、“熟悉的”,ta们无意识地会选择回到熟悉的关系模式和环境中去,这样即使是痛苦的,但也是“安全的”;

  • 当反复经历“试图离开亲密关系,但是失败”的体验后,会导致其缺乏“幸存感”而体验到“无望感”。

包丽未曾没有尝试过逃离,但这句“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让我们感到她深深的无力和绝望。

(截图自包丽的朋友相关推送)

        *如果你已经在一段精神虐待的关系中

  1. 承认自己受到了虐待

想要做出改变,第一步对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有所觉察。由于精神虐待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你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蒙在鼓里。在发现的最初,你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世界观都被颠覆。这个过程是十分困惑而且痛苦的。

可以对照以下几种遭受亲密关系暴力时可能会有的感受,先进行自我检查:

  • 你开始习惯在做每件事时都质疑自己,无法为自己做出决定

  • 你在生活中不再感觉到快乐

  • 你感觉自己在慢慢失去身边的其他人,觉得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岛上只有ta一人

  • 你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承认自己受到精神虐待,是受虐者重新获得自我认同的开始。

2. 找到支持者

走出精神虐待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由于施虐者操纵性极强、且在外一般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你、不相信你,因此可能不愿意向他们求助。

然而,寻求他人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的过程中坚定信念、理清思路。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可以陪伴你、为你提供帮助、而且对事情不做评判的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培养人际资源”的意识。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时候获得支持,还可以在平时就增强我们的情感抵抗力,避免被施虐者孤立。

如果你的身边目前没有人可以支持到你,也可以考虑专业关系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援助机构等。

3. 调节应对方式

当施虐者指责、打压你的时候,你可能努力地尝试过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辩解。但事实上,解释对于施虐者来说毫无用处,甚至可能成为ta用来攻击你的武器。

当你再次遭遇这种情况时,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回应方式,比如停止为自己辩解,对ta的指责保持“无动于衷”。这样做可以帮助你从施虐者的游戏中跳出来。

但是你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改变回应方式,会被施虐者视为一种反抗。TA可能会因为你“不听话”而恼羞成怒,变本加厉地对你进行攻击。

在这个情况下,坚定自我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你仍要这样做,才可能打破精神虐待的恶性循环。

4. 在沟通无效时,考虑离开这段关系的可能

很多受虐者会产生“如果我再努力一点,ta总有一天会理解我、爱我”的想法,然而,精神虐待是施虐者手中的“游戏”,这份期待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

如果你的谈话邀请总是被拒绝或逃避,那么离开这段关系或许才是走出精神虐待的唯一途径。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高风险人群,这里有一些预防陷入精神暴力的tips:

  1. 理解健康关系的互惠性和相对独立性

无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一段健康的关系应当具有互惠性,也就是说,双方在这段感情中要相互为对方付出,最终使两边都感受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在关系中总是唯一付出的那一方,就要警惕过度奉献与自责的倾向。

同时,一段健康的关系中还应该包含着双方的相对独立性。

这代表着两个人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放心地依靠对方,又可以在独处时保持个人的兴趣爱好。相对独立还可以帮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维持适度的自主意识,而不是在不经意间失去自我。

2. 提升自尊水平

提升自尊水平使我们不会过度的受到他人批评判断的影响。通过获取多个渠道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不是沉浸在来自一个人的批评与不屑中无法自拔。你可以尝试多倾听其他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关注自己的优点,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

3. 提升对过去关系模式的觉察

在原生家庭及过去亲密关系中曾扮演过的身份,很容易对我们新形成的亲密关系产生影响,例如:扮演过“疗伤者”角色的人更容易被“需要帮助的不快乐男孩、女孩”所吸引。当我们对自身关系模式有了较高的自我觉察,我们就更可能避开施虐者的“引诱”。

*如果你怀疑身边的人被虐待了,请挺身而出:

即便你什么都做不了,只是表达了你的担心,你可能会让受害者知道还有其他人在关心ta,光这一点就可能拯救ta的生命。

可以做的:

  • 问问看有没有出事

  • 表达你的担忧

  • 倾听、确认

  • 主动提出愿意帮助

  • 支持ta的决定

不该做的:

  • 不要等着ta 主动来找你

  • 不要评价、不要指责

  • 不要给ta压力

  • 不要随便给建议

  • 不要给你的支持附加条件

亲密关系暴力在生活中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当你为包丽的遭遇感到愤怒惋惜时,不要忘了看向自己和他人是否也遇到了这样的境况。

最后,我们想要告诉遭遇亲密关系暴力的人们:成为受虐者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选择离开这段充满创伤的关系,也一定能够找回自身本来具有的力量。

我们更想提醒大家,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受虐者,也可以成为支持者。识别出警告性的信号,主动提供支持,你有可能帮助ta逃离那段关系。

Reference:

WHO Multi-country Study on Women’s Health and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ogether we canbreak the silence to end domestic violence. (2016, May 25). Retrieved May 22,2016

“Why don’t they justleave?” (2013, June 14). Retrieved May 22, 2016

Statistics. (2016).Retrieved May 22, 2016

Robinson, K. (2013).50 Obstacles to leaving: 1-10. The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Salamone, N (2010).Domestic violence and financial dependency. The Forbes.

Yi, L., Hi, R.,& Gu, S.(2017). Leng bao li: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Nanchang:Jiang xi ren min chu ban 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