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为什么科学家如此确定原子是存在的?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在古希腊时期,有个叫做泰勒斯的学者,我们现在也把他叫做哲学之父、科学之父。原因就是他提出了一个想法:万物的本源是什么?

当然,他不光提出了问题,他还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万物的本源并不是一定要探讨“万物的构成是什么?”,其实还可以探讨“万事万物能够成为其本身的依据是什么?”

前者,演化出了自然哲学,后者逐渐演化出了形而上学。而自然哲学其实就是科学的前身。也就是说,科学的起源说白了就是从研究万物的本源开始的,尤其是万物构成的研究开始的。

不过,在古希腊对于“万物的构成”的研究还都停留在纯粹的哲学层面,最后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是被认为是异端的德谟克利特,他在他师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在德谟克利特的时代,主流的学术圈主要是围绕在亚里士多德周围的,他和亚里士多德正好是学术上针锋相对的对手。传说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这样全能的学者,只不过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在亚里士多德这派的打压下消失殆尽了,只留下些许残篇。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月亮以下,主要就是地球上,万物的构成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在月球以上的宇宙则是由以太构成的。

布朗运动

古希腊之后,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后陷落,西欧进入了黑暗时代。古希腊的文明被阿拉伯人所承接,在公元1100年前后回传到了当时的西欧。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古希腊文化,但是在接下来700年,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学者并没有在微观层面提出任何较为靠谱的理论。

一直到1827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用显微镜观测悬浮在水上的花粉时,他就发现花粉微粒呈现出了不规则的运动。

我们后来就把这种运动称之为布朗运动。后来他也证实了其他的微小颗粒也会有类似的现象,比如:灰尘。不过罗伯特·布朗并没有给出相关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那为什么会这样奇怪的现象呢?

后来,到了1877年,科学家德绍儿克思就提出了一个想法:

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水中的水分子热运动造成的。

不过,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并没有给出数学表述和证明。

到了1905年,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提出了4个具有开创性的论文。其中就包括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和质能等价。

你可能要纳闷了,“布朗运动”不是早在1905年之前就有了吗?为什么说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实际上,爱因斯坦在这篇论文中,用数学证明了布朗运动的,并论述了原子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布朗运动,他还证明了原子的直径大概是在10^-8厘米。

寻找微观粒子

自从爱因斯坦证明了布朗运动之后,证明原子存在的相关理论也就完善了。但是理论再好,都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观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就在试图验证原子结构,试图描述原子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是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然后是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给,验证了原子核的大小。随后他又用粒子的办法找到了质子。

紧接着是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利用老师的办法来证明中子的存在。但是电子,原子核到底是如何组成原子的呢?

这时候,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描述了原子核外电子的物理学规律,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目前最主流的原子模型。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直接看到原子的存在。威尔逊发明了著名的云室,云室就是一个密封的环境,里面充满了饱和的水蒸气或者酒精。当穿过时,就会留下痕迹。如果想要在知道粒子的电性,则只需要外加一个磁场,观测粒子轨迹的偏折就可以了。

无论是布朗运动还是云室,本质上其实都是间接观测到的粒子。真正要看到粒子,其实是近30年的事情。

1981年,科学家发明了著名的隧道扫描隧道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就可以帮助科学家看到物质表面的单原子级别的起伏。甚至,他们还可以利用探针来进行单个分子或者原子的操作。

从德谟克利特到1981年的隧道显微镜,人类花了2000多年的时间,才从理论上,以及实际观测上验证了原子论。只不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其实和我们如今”原子“压根是两码事。他的所说的原子只是在哲学层面上的探讨,而且是指不可再分的粒子,这更接近于如今的基本粒子,原子是可再分的,不属于基本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