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其是否代表正面立场?

前阵子有篇热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说的就是关于建设高能电子对撞机这事,杨振宁在这件事上是不遗余力的反对,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相当多的朋友不理解杨振宁为什么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而且是几次三番的反对,似乎杨振宁就和中国的科学扛上了?

杨振宁第一次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

杨振宁第一次反对中国建设加速器是在1972年,应该在大部分年轻读者出生之前,当然也包括种花家!当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绩,地位在世界上正在上升,科学界也响应毛主席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号召,提出了建设加速器的想法!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西方科学界已经在杨米尔斯方程中挖到了金矿,在高能粒子物理界已经有所建树:

1967年温伯格和格拉肖在引入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将电弱统一理论建立在了杨-米尔斯场论,引入希格斯机制,提出了具有U(1) ×SU(2)规范对称性的电弱理论。

1972年弗里兹希和盖尔曼提出了具有SU(3)规范对称性的杨-米尔斯理论, 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

标准粒子模型呼之欲出,西方在加速器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早二十年代末发展而来的加速器,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能级已经达到了3000亿eV,而中国当时在加速器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赵忠尧主持建设的第一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也苦于没有更先进的技术支持,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水准,因此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当时科学界规划的加速器能级为500亿eV,预算约1亿美元,但即使这样也已经竭尽全力了!作为高能粒子物理的开山鼻祖,杨振宁很清楚这样的加速器能干出什么样的成绩,因此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再做重复投资,而是将资金投入更重要的环节,将中国的基础科学体系建立起来。而这将对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

最终杨振宁中肯的建议被采纳,而当时这些资金大大促进了从计算机、生物学到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的发展,这为后来的863计划提供从人才到设备与资金的全方位支持,也许大家不知道863计划,但它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这个范围,猜猜也就知道它到底干了什么!

所以,杨振宁的第一次反对和中国的现代科学体系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杨振宁第二次反对中国建设对撞机

2016年9月4日,杨振宁在《知识分子》上发表了《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将正在展开如火如荼讨论的CEPC建设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将他自己再次置身于聚光灯下,有对他口诛笔伐的,也有认为杨老的时间非常中肯。但这次似乎杨振宁的意见并不如1972年管用,因为从2016年开始到2019年,大讨论仍然在继续,但建设工作似乎并没有停止。

2019年4月29日在国科大的演讲中,杨振宁表示他反对建设CEPC的已经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当时一位未来将从事CEPC预研工作的学生向杨振宁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学再问您一次,您现在对我们建造CEPC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这个画面让大家对杨振宁在2016年与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之间的隔空辩论记忆犹新,在杨振宁在《知识分子》上发表反对一文之后,两天后王贻芳就代表中科院就这一文发表针锋相对的一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建造大型对撞机正当其时》

文中就提出的反对意见一一进行了辩驳,而且认为现在正处在高能物理界的另一个风口,建设大型对撞机不仅对高能物理界提升学术水平,将中国建设成高能物理的学术中心,还能在高新制造技术上得到长足的提升,从围观群众角度来看,双方都很在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不过谁胜谁负已经很明显了,因为CEPC的建设几乎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各项建设正在开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十几年以后大家就能看到CEPC展开史无前例能级的电子展开对撞实验。

中国的CEPC到底该不该建?

尽管CEPC建设已经正式展开,但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做个简单分析,看看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件大事!

量子论的圣殿-哥本哈根

从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哥本哈根和哥廷根和慕尼黑一起都是绕不过去的黄金三角,当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玻尔、波恩和薛定谔,他们分别是互补原理、概率论和波动方程的发源地,量子论能发展到现在如此完备的体系,谁也缺少不了谁,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核心人物!

三者之中无疑玻尔领导下的哥本哈根无疑是最具魅力的,因此量子论的经典诠释尽管包含了三个关键支撑,但却是哥本哈根诠释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诺贝尔奖计划

2001年日本提出一个“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到2018年为止,日本人拿到了18个,时间过了2/5,任务完成60%,这应该是任务完成远超计划了吧。

2018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获诺贝尔奖

当然我们只看到日本拿到诺奖的风光,但却不知道日本在基础科研领域持续不断的投入,整个教育体系是比较开放的,各个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发挥的空间很大,学术氛围与竞争都比较积极,当然胜者为王,诺奖的风光背后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差距。

任正非的观点

其实作为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任正非作为一个商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了解华为发展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华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华为在科研领域的投入让任正非的话非常具有说服力!前阵子任正非呼吁要加强基础教育,他认为砸钱并不能让我们拥有大批科学家。科学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需要台风暴雨!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LHC的成功,但也必须看到LHC天价的维护费用,作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LHC可谓是风光无限,因为它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希格斯玻色子,但接下来怎么办,杨振宁认为高能粒子物理已经走到了强弩之末,这一点他在和他的学生探讨时候清晰的表明了这个观点,低矮的果实和高一点的果子都被摘完,只剩下顶上又青又涩的果子,但这果子有没有都还是一个问题。

但当年普朗克的导师告诉他,现代物理也已经非常完备,建议普朗克可以改行了!说了那么多,大家也知道种花家并不想在是否建设大型对撞机持有立场,主要原因是种花家非常赞同杨振宁的观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超级工程的粉丝,所以,咱准备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