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天,三次留级的“学渣”,帝王小说的鼻祖二月河逝世

【2018年12月15日】去年今天,三次留级的“学渣”,帝王小说的鼻祖二月河逝世

二月河,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昔阳县,为纪念抗战胜利、昔阳解放,取名为凌解放。后来取笔名二月河,因为每年农历二月,黄河冰凌消融,开始奔腾不息,与真名凌解放暗合。

二月河的父母是昔阳县政府官员,随着国共内战的进展,父母南下辗转河南各地。1948年11月,解放军占领南阳,父母留在南阳任职,生活这才稳定下来。

儿时的二月河因父母工作很忙,常独自留在家里,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他上课从来都坐不住,字写得缺胳膊少腿,学习成绩一般,曾有过小学留级一年,初中留级一年,高中留级一年的学渣经历。

放学后,他最爱跑到河边摸鱼抓螃蟹,非常活泼好动。不过,他对看小说很有耐心,大部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都读完了。那时他有一个“将军梦”,幻想着有一天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1968年(23岁),二月河参军入伍,到山西太原成了一名工程兵。他脑子里装着“将军梦”,干的却是打坑道、挖煤窑的工作,天天在地洞里钻来钻去,被水淹过、炮崩过、电击过,还出过车祸,条件非常艰苦,可谓九死一生。

但二月河没忘了看书。半夜里,他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毛主席著作。地上的报纸,甚至一片台历,他也要捡起来看看,是团里有名的“书虫”。后来,他被调到团里当通讯员,负责办黑板报,有一篇文章还上了《解放军报》,一时声名大振。

1978年(33岁),二月河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干事。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开水、拿报纸、接电话、喝茶看报。他坐不住了,开始研究一直热爱的《红楼梦》。

1980年,二月河写的《史湘云是“禄蠹”吗》受到红学专家冯其庸的赏识。冯其庸称赞他“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写法”,并鼓励他写小说。

于是,二月河开始文学创作,但最初几部作品都被退稿。1982年,二月河到上海参加红学研讨会,听到有学者感叹没有写康熙的文学作品,二月河当即表态:“我来写!”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4年(39岁),二月河开始写《康熙大帝》。他全家住在一个29平方米的农家院里。夏天没钱买空调电扇,就在桌子下放个水桶,两腿放进去,既清凉驱暑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冷得受不了,就狠劲搓搓手,或把开水倒在毛巾上捂手暖一暖。

他白天照常上班,夜里写到凌晨三点钟,实在又困又累的时候,就猛抽几口烟,然后用火红的烟头照着手腕“吱吱”烫去,烫得一激灵,接着继续伏案写作。

四年过去,1988年(43岁),二月河创作的4卷160多万字的《康熙大帝》完稿。第一卷《夺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香港、台湾相继推出繁体竖排版。冯其庸看后说,“从此你就专心致志完成你未来的路吧。”

1990年起(45岁),二月河又用两年时间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多万字。雍正一直在民间背有恶名,说他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共有十大罪状。二月河以真实的史料,还雍正的本来面目,彻底为雍正正了名。

1994年起(49岁),二月河再用两年时间写完了《乾隆皇帝》3卷共130余万字。康雍乾三朝,在他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卷。三本书都先后改编为电视剧,在央视播

出,引起全国热议,捧红了焦晃、唐国强等一批老戏骨。

如今,人们习惯上把他的这三部书称为“帝王系列”,把他称作“皇帝作家”。二月河则认为称作“落霞三部曲”更为恰当。他解释说,自己是怀着非常伤感和遗憾的心情写这三部书的。书中一方面固然展示了康雍乾盛世很绚丽、很灿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太阳快要落山了,黑暗就要到来了......

此后,二月河相继出版《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等散文随笔集,也颇受欢迎。2006年(61岁),他以 1200 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位列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

成名后的二月河依旧住在原来的小院子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二月河晚年因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逐渐搁笔。

2018年12月15日凌晨,二月河在北京因心衰去世,享年 73 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40篇作品,营员“红旗飘扬”的第2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