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很多,尤其讲究垃圾分类。
垃圾焚烧是国内外目前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之一。垃圾焚烧法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减量效果好,稳定化速度快,余热还可供发电。对于土地紧缺、人口密度大、垃圾总量持续递增的城市而言,垃圾焚烧几乎是取代传统填埋方式的唯一选择。
在发达国家,垃圾焚烧也是非常成熟的处理模式。建设高峰期的日本,垃圾焚烧炉数量曾一度高达6000多座。瑞典是欧盟中垃圾焚烧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将近一半垃圾进入焚烧炉,丹麦、法国、卢森堡等国均严重依赖于垃圾焚烧模式。
垃圾焚烧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做得太差。如果未经分类回收、利用和挑选,垃圾进入焚烧厂后,也只是质量低劣的发电原料。现在,垃圾焚烧这种模式享受了政府很多补贴,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种类繁多、组分变化大,严重影响垃圾焚烧厂的运行控制。垃圾未经分类混合在一起,既有塑料、纸、织物、厨余垃圾这样的可燃物,也包括玻璃、金属、砖石这样的不可燃物。这样的原料环境下,焚烧过程容易出现结块堵炉、燃烬率低、甚至熄火停炉等事故,直接导致“渣多,设备损耗厉害”。一项针对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分布的研究显示,该区的厨余垃圾是比例最大的垃圾组分,但它们对焚烧发电却毫无价值。
垃圾未经分类,使得垃圾处理和发电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类有机垃圾组分较多,使得垃圾含水量很高。垃圾含水率高,粘连性强,造成垃圾焚烧厂对垃圾的机械分选以及其他预处理困难。同时,水分含量高,使得垃圾的热值降低,以致无法实现自行燃烧,必须添加高热值的煤炭或燃油等辅助燃料。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平均含水率超过50%,平均低位热值仅为4000kJ/kg,无法达到焚烧炉燃料低位热值6000kJ/kg的标准,而日本分类收集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能达7000kJ/kg以上,焚烧稳定且发电效率高。
垃圾未经分类,即使采用与国外相同的技术和设备,垃圾焚烧还是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比如,厨余类废物是城市固体废物中N元素和Cl元素的主要来源,这类生物质垃圾会加剧焚烧带来的废气污染,以及重金属物质的排放。垃圾含有含氯塑料制品和含盐分较多的厨余垃圾,也容易产生致癌的二噁英。
正因如此,部分发达国家虽然是垃圾焚烧大国,但在垃圾分类上却一直是不遗余力。
根据环境影响和再利用程度,瑞典将垃圾分为预防、再使用、物质再生、能源转化、掩埋五个层次。瑞典传统收集方式将垃圾分为14类,新修建的垃圾自动收集系统也要分成7类。近年来,欧洲一些焚烧大国开始颁布“焚化炉禁建令”,以在垃圾减量和分类谋求更多作为。
日本是最早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国家,它的垃圾处理也在经历转变。2000年,日本城市名古屋的垃圾曾多到超出焚烧炉的承载量。后来,名古屋开始将管理重点转向源头的控制和分类管理。日本堪称世界上垃圾分类规则最为严苛的国家。日本横滨市的垃圾类别为10类,日本德岛县上胜町的垃圾更是细分到44类。垃圾分类越细致,利用越充分,焚烧也就沦至“补救措施”的地位。2008年,“焚烧大国”日本的垃圾焚烧炉数量已锐减至1800座。
台湾地区的经验也同样值得借鉴。台北市的垃圾量从原来每天四千吨降到每天八九百吨,大概用去七八年的时间,垃圾回收率达到65%,可燃垃圾占据70%左右。据台北市原民政局长林正修介绍,台湾本来要建36座垃圾焚烧厂,最后停建了10座,经过更有效的分类之后,垃圾总量明显减少,以至于有些焚烧厂建起来,却无垃圾可烧。
从垃圾的源头进行减量和分类利用,始终是学界公认的垃圾问题真正出路。在垃圾管理体系中,垃圾焚烧处在金子塔的最底层——与垃圾填埋并属于末端处置,塔尖是著名的垃圾处理3R原则——减量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归根结底,垃圾焚烧只是匹配垃圾分类的终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