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今天,孙中山首先提出的三峡工程,在质疑声中正式动工

25年前的今天,孙中山首先提出的三峡工程,在质疑声中正式动工

(三峡工程)

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1919年孙中山发表的《建国方略》。他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曾与美国垦务局签约,打算在三峡建设水电站。美国专家三次实地考察后,认为可行,并开始前期工作。但随后国共内战爆发,这件事也就无果而终了。

(长江三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上游洪水频发,直接威胁武汉等城市的安全,因此再次提起三峡工程。1953年,毛泽东视察三峡时说:“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的,而且可能修建的”,更写有名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于是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等工作。不久,苏联水利专家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工作的进展。

然而,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回,国内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三峡工程只好暂停实施。

1971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决定先在三峡下游38公里处,“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开始修建难度低很多的葛洲坝水电站。但开工不久,就因为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停工。1974年,经过多次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后复工。

1981年,葛洲坝实现长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葛洲坝电站是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发电厂。

葛洲坝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葛洲坝水电站)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峡工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但是,在198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这份报告遭到了周培源、李锐等政协委员的强烈反对,认为三峡工程是一项危险的行为。

从1986年到1988年,国务院又召集专业人士,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

1989年,有人出版了《长江,长江, 三峡工程论争》,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移民政策等提出异议,但不久该书被禁,作者被捕。

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的议案获得全国人大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1993年,国务院设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委员会主任。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坝址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宣告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开工典礼)

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修建疏导河水到下游的水渠,同时对长江进行截流,于1997年完工。二期工程主要建设排泄洪水的大坝、电厂和船闸,开始蓄水、发电,于2003年完工。三期工程主要完成三峡大坝的主体部分,于2009年全部完工。

国家总投资约1800亿元,克服了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诸多困难。三峡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然而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声,从始至终,一直不断。如我国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认为三峡工程拦截水沙流,会阻碍下游的造陆运动;时间一长,上游河道将淤塞,阻断航道。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将成为敌人或恐怖分子袭击的重大目标,很不安全。政协委员李锐多次表示坚决反对,他在自传中写道:“三峡是我这辈子反对到底的一件事情”。

(水利专家黄万里)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缓解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保护下游河段的安全。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占中国总年发电量的2%。三峡工程改善了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可通行万吨级船队。

三峡工程带来的问题,也颇为明显。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600多公里长的淹没区,淹没了大量文物古迹,也产生了大量移民。此外,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问题,也颇有争议。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图)

时至今日,巨大的三峡工程仍耸立在长江之上,但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等待时间的验证了。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39篇作品,营员“慕和”的第20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