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洞是黑洞的出口?可实现空间跳跃?说说我不相信它存在的原因

就算你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科学的人,也一定听说过这个网红名词,大批码字而生的无聊自媒体整天用它编造各种“时间旅行”的水文吸引人眼球。当然,这些概念并不是编出来的,确实是顶尖的科学家提出来的,不过我同样对它们毫无兴趣,因为我不相信白洞的存在。

啥是白洞

白洞就是黑洞的反面,黑洞是只吞不吐的奇异天体,白洞就是完全相反,只吐不吞的天体,物质会源源不断地从其中喷出来,就像是趵突泉一样;有人认为白洞喷射出来的物质就是黑洞吞噬的,所以从黑洞到白洞就是一场时空旅行。

很好,这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的直接表现,如果这些都能被发现的话,小说中的情节在未来就都有可能实现了。

世界是不均衡的

那为什么我要拨这一盆冷水呢?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永远找不到白洞。

为什么?因为这些预言本质上来说都是数学的预言,然而当我们逼近真理深处时,就发现数学总是需要不断调整的,所以用当前研究水平做出来的极不合理的预言应该不可能实现。

这就要从哲学的角度切入了,我们需要有请现在依然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老先生登场。

虽然杨老先生最伟大的贡献是杨一米尔斯方程,但是他为我们所知最多的则是“宇称不守恒”定律。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细说起来也很深,但我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宇宙本质是不对称的。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非常可怕的观点,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宇宙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对称,比如一只熊和一只倒立的熊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姿势换了一下而已。但是在量子力学领域,我们发现了一种粒子,它正着与倒着竟然不是同一个东西,正着的时候衰变会释放两个粒子,倒着的时候衰变则会释放三个!

开始科学家们总认为是他们把两个不同的粒子弄混了,但是无论怎么测试,结果都显示这两种不同的衰变只是来自不同方向的同一种粒子!当然最后这个迷题还是被杨老先生解开了,“宇称不守恒”——同一种粒子正着与倒着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全部真相了。

其实事后想想觉得这真是太理所当然了,比如我们都听说过正物质与反物质,也知道它们相遇会变成能量,比如正电子与反电子相撞会释放两个光子;大爆炸理论让我们知道,宇宙在最初诞生的一瞬间释放的全部都是高能光子,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光子相撞变成的。但是正如上一个反应的逆向,两个光子相撞会变成两个等质量的正反物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这样物质永远不可能沉淀下来,等量的正反物质会不断地碰撞再化为光子,光子再化为正反物质,宇宙就不可能成形。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中几乎没有反物质,虽然机理还不清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猜到,能量向物质的转化存在着一个极微小的不平衡,正物质会比反物质多一点,这样在经历时间的涤荡后,最终还是会留下一定量的正物质,这就是现在组成我们世间万物的所有物质了。

数学不是真理,它只是工具

绝对的平衡就什么也不会产生,就像绝对的公平也会抑制生产力解放,消灭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一样。“宇称不守恒”可以说是在人类挺进极微观的世界后,彻底改写自然哲学的伟大发现,与“世界是分离的”一样颠覆数千年来伟大思想家一直想当然的哲学思考。这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每个人都能理解它的正确性,但是就没有人敢迈出这一步。

为什么?因为千年以来,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她对于科学的贡献太大,以至于在很多人心中数学俨然怩成为了宇宙真理,一切目标都是要获得数学的自洽,数学可以永恒地作为科学的风向标。而在数学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高度对称的,有正就有负,有上就有下,它们都是完全平等的。

正是因为这位母亲统治的太久,才会让人们都忘了她其实是我们从客观世界提取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它并不代表真理本身。

白洞其实就是黑洞加了个负号而已,它在数学上是可以算出来的,但我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学的把戏,永远不会被找到。

一家之言,欢迎打脸。

对了,上文中说到的另一个伟大认识“世界是分离的”同样可以给我们以一定启发,由此发散的正是本文的姊妹篇——《说说我不相信虫洞存在的原因》,想追的记得点关注,我是酋知鱼,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