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将近 6000 种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幼儿发展研究中心和马克斯 · 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试图用试验来模拟出语言产生的过程,他们发现,即使学龄前儿童也可以自发产生自然语言为核心的交流系统。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当聋哑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发产生手语。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期间,由西尼加拉瓜众多学校内的失聪儿童自发性地发展出手语。该语言的发展过程为研究新语言的诞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所以语言学家对此特别感兴趣。
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语言与认知实验室发展心理学家 Manuel Bohn 说,“我们对于社交互动如何形成语言还知之甚少,这是我们研究的初衷。”
Manuel Bohn 也是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幼儿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目前关注儿童是如何在语境中理解单词和手势的,也研究猿类是如何进行社交的。
如何让孩子不使用口语实现交流?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猜图片的游戏。试验是这么设置的: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孩子被分到不同的房间,他们只能通过 Skype 交流,只是 Skype 声道是关闭的,研究人员发现,孩子们产生了非口语的交流方式。
图 | 试验场景。(来源:PNAS)
其中一个孩子需要用手势描述出不同主题的图像,让另一个房间里的小伙伴来猜。比如叉子,孩子们通过模仿进食的动作迅速能得到答案。然而当研究人员拿出一张白纸图片时,孩子们就抓耳挠腮了。他们尝试了多种手势后,伙伴还是不能理解。直到做手势的孩子指着自己彩色 T 恤上的白点时,伙伴迅速明白了任务有关白色。当角色互换后,出题的孩子尽管身上的 T 恤没有白点,但还是指向 T 恤,小伙伴也很快理解了对方的意图。
图 | 第一天试验所用的图片比较简单。(来源:PNAS)
孩子们对抽象概念的手势的发展就是这么而来的。随着任务继续,他们能够用手势描述出的图像会越来越复杂。比如为猴子和猫在追逐,以及猴子和猫在相互抚摸,孩子们将表演和动作的手势组合在一起,创建了一种语法雏形。
图 | 需要用语法来表达的图片。(来源:PNAS)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首先要基于动作和物体创建出各种手势,这个前提是小伙伴们要有共同的交互经验,他们需要相互模仿才能使用相同的手势。
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些手势会成为规则,也越来越能表达抽象的事物。到了需要表达更复杂的事情时,手势的语法规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需要磨合的时间很短,会在 30 分钟内就在儿童中萌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