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村并镇”现在进行得怎么样了?撤村后农民生活过得好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4年村民委员会数量为80多万个,2005年全国村委会数量减少为64万,10年间村委会数量减少了16万个。近年来,农村因人口流失严重,空心村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所以国家也开展了传说中的“撤村并镇”。

近日,陕西榆林横山区多个村的村民反映,2014年,政府要求横山区撤并160个800人以下的行政村庄,直到2018年才开始行动。在撤并过程中,又由于种种原因,有36个行政村没能撤并。最关键的问题是,陕西省民政厅已经撤销了这36个村庄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导致这些村成了没有证件的“黑户村”。

由于没有获得省厅的认可,这36个村委会无法刻制公章、不能开设银行账户,村民办理社会事务时,也无法进入省市各级软件平台,影响了36个村的村民正常的生活和事务的办理。

由上事件可窥见,“撤村并镇”似乎进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从国家的初衷来看,“撤村并镇”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撤村并镇”确实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以下问题也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

1、房地离太远,种地不方便

山西榆社县某镇村民反映:拆了农民的房子,每个农民分25平米楼房,楼房在原住地10几公里之外,种地每次来回要跑几十公里,极不方便。

确实,像这种情况,如果村民想像以前一样,在地里劳作一会,回家吃个饭再去劳作是极不方便的,因为实在太远了。所以对于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来说,上楼不如自家小院子方便,特别是很多农具都没地方存放。

2、补偿太少,生活质量下降

江苏某县村民反映:当地按瓦房400元/平方、平房500元/平方、楼房600元/平方赔偿,这点钱连工钱都不够。

确实,撤村并镇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难。村庄合并,涉及到土地、集体资产、村干部等的协调处理,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工程,而且也是需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的。很多地方因补偿太少,也引发了农民的诸多不满。

另外,因为住进了楼房,很多人就不能再种菜,不能再养鸡、鸭、猪等牲畜,什么都要买,生活费用提高,而自己收入没有增加,造成了生活困难,甚至有农民在楼房上烧柴做饭的情况。

“撤村并镇”对于生活在危险偏远,农村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农民生活很不方便的地区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政策会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也不能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地方,撤村并镇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特别是安置、补贴等等这些涉及到大家生活保障的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而往往这些又是最没解决到位的,这也难免会让人有抵触心理。总的说来,只有在遵从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搬迁合并才能算是件好事,才能真正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严禁强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但值得深思的是,就在撤村并镇加紧脚步的时候,现实却出现了偏差,有些地方只是一味地完成“撤村并镇”的“业绩”,与原目标背道而驰,很多时候没有顾及到群众的意愿,甚至在这搬迁合并中造成了他们生活的不方便,加重了负担。于是,很多人就抱怨,上楼后生活还比不上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