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没有遇到过超新星爆发,具体是什么样的?

       公元1054年7月4日,宋朝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客星”出现在东方,有趣的是该星呈现赤白色且存在芒角,完全不同于寻常星体的点状光芒,更为惊人之处在于它的亮度足以在没有月光的夜晚照亮书本,甚至于白天也清晰可见,据《宋会要》记载这一奇观足足持续了23个白天,夜晚则持续了一年10个月。

宋朝天文学家将此次所见的天体命名为了“天关客星”,794年后的1848年,爱尔兰天文学家帕森斯观测到了金牛座方向的一片形似螃蟹的星云,因此他把这片星云命名为了蟹状星云。

44年后的1892年,美国天文学家首次拍下了蟹状星云的照片,然而当30年后天文学家在对比新拍摄的蟹状星云和第一张蟹状星云时惊讶的发现了星云在以高达1100km/s的速度不断扩张,

1928年,现代天文学之父埃德温.哈勃将不断扩张的蟹状星云和超新星爆发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按照星云扩张速度来看它在900多年前只有一颗恒星大小,哈勃认为就是这颗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形成了现在的蟹状星云。

1969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蟹状星云中心区域的脉冲星,这颗直径30公里的小型天体秒自转30次,使得强大的电磁脉冲足以跨越6500光年的距离被地球上的射电望远镜定位。

蟹状星云是第一个被确认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的天体,但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类似的超新星爆发如果距离太阳系过近的话,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会因为超新星爆发的强辐射而死去。